明知是死刘邦为什么还要赴鸿门宴?

刘邦赴鸿门宴的原因
刘邦赴鸿门宴的原因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有很多说法 , 但是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秦国时期刘邦项羽分别独立攻破城池想要称王的历史背景原因;二是刘邦了解项羽容易冲动的性格以及相信自己能够圆滑处理 , 随机应变的能力 。
首先 , 刘邦赴鸿门宴的原因是当时正值秦朝末年 , 刘邦和项羽各自有其大军不断攻破各个关口 , 占领领地 。所以也成为了当时的两大领袖 。刘邦大军的兵力在当时实力弱于项羽 , 当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后 , 刘邦的手下说他准备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后大发雷霆 , 因此项羽的谋士范增为项羽提出了鸿门宴计策 , 意在除掉刘邦 。刘邦在项羽的亲信项伯那里听到此消息后 , 非常震惊 , 随后 , 在张良的帮助下 , 考虑到目前的兵力将力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和对项羽性格的了解 , 为避免兵戎相见的危险 , 只能顶着压力前去赴宴 , 并在宴席中尝试放低姿态 , 先行认错来化解项羽的愤怒 。这就是刘邦赴鸿门宴的原因 。
其次 , 刘邦赴鸿门宴的原因也是他了解项羽的脾气 , 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张良的计策 。刘邦的个人情绪力控制是非常强的 , 他懂得如何拿捏轻重 , 可以在不同事态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 知道如何应情况变化 。而项羽为人过于坦率 , 有勇无谋 。所以刘邦前去赴宴 。刘邦赴鸿门宴的原因主要是以上两个方面 , 正是这两个方面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
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若是要论起刘邦的性格等人物形象 , 他在鸿门宴中可谓是将各种特点都表现地淋漓尽致了 。
首先刘邦能够审时度势 , 能屈能伸 。当他占领关中 , 面对满屋的金银珠宝 , 各色美女 , 可以不为所动 。并且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 , 尽得民心 。当他得知项伯前来报信之时 , 可以拼命讨好项伯 , 甚至约定为儿女亲家 , 以达到取信于他的目的 。在与项羽发生冲突之时 , 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 , 拼个你死我活 , 而是分析敌我形势 , 忍辱负重 , 以一副谦逊之姿面对项羽 。甚至卑躬屈膝地奉承项羽 。最终凭着自己的沉着冷静及项伯等人的帮助 , 取信于项羽 , 进而转危为安 。
其次刘邦坚决果断地肃清内奸 。此次刘邦会有此一劫 , 是刘邦军中有人向项羽告密所致 。刘邦在项羽面前套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讯息后 , 一回到军中就立即将此人斩杀 , 没有丝毫的犹豫 。
【明知是死刘邦为什么还要赴鸿门宴?】最后刘邦能够知人善用 , 注意纳谏 。刘邦在见到项伯之时 , 就知道项伯此人于他必有大用 。所以他用儿女亲家来把彼此的关系拉近 , 从而将敌方的人为己所用 。另外 , 刘邦能够清楚地知道身边谋士的才能 。他对张良有着充分的信任 , 对于他说的话 , 他也能够虚心地采纳 。在即将赴宴鸿门之时 , 他听取了张良保存实力 , 取信于项羽的意见 。
刘邦在鸿门宴之中 , 表现出了他审时度势、有奸必肃、知人善用等性格特点 , 也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的清晰 。
鸿门宴结局
鸿门宴结局 , 在中国历史上是以范增的遗憾而告终 , 项羽在范增的精心策划下为刘邦设下鸿门宴 , 意在除去其对手刘邦 , 但最终还是在经过三起三落的事态发展后放刘邦离开 , 鸿门宴结局为项羽后来乌江自刎 , 刘邦称霸建立汉朝埋下伏笔 。据历史记载 , 项羽是左右鸿门宴结局的最高领导 , 其次项伯和曹无伤起到了推动作用 , 外加刘邦个人的圆滑 , 导致鸿门宴结局成为定局 。
项羽的性格脾气暴躁 , 为人坦率 , 有勇无谋 , 刚愎自用 , 性格中的特点成就了他的辉煌 , 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所在 。此外鸿门宴上项伯出卖项羽解救了刘邦也是项羽此次设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 , 告诉张良项羽设宴的背后原因是项伯知道项羽脾气 , 刘邦刚刚攻下咸阳 , 如果此时项羽因为曹无伤的一番谗言开始攻击刘邦 , 双方旗鼓相当 , 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项伯也不希望项羽和刘邦在战场厮杀 , 项伯也了解刘邦暂时不会轻举妄动 , 伤害项羽 , 因此项伯暗示张良让刘邦提前做出准备 , 因此才有了刘邦示弱的举动和项羽最终放走了刘邦的结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