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乡试共9天6夜 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 三 )


作弊小抄:
薄如蝉翼的小抄纸、鞋跟里藏“奇书”
按理说,在这样严格的搜检和惩罚制度下,考生是难有机会作弊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有考生能携带小抄蒙混进场 。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内,就收藏有清代考生作弊的夹带 。这些夹带纸张相当薄,十几张叠在一起,还没有一张普通夹宣纸厚 。每页4厘米左右直径的纸片上,用毛笔抄录了《论语》中的重要篇章 。据捐赠者介绍,这些夹带是利用一种仅有两根老鼠胡须特制毛笔书写而成 。可见当时作弊者,是多么挖空心思 。
还有一种小抄,是夹在鞋底里的 。这种小抄是从一双清代千层粉底“文士靴”的后跟里发现的,是一位江南乡试士子的后裔在给这双靴子拍打灰尘时发现的,他没想到从这双靴子的后跟滑出一只仅火柴盒般大小的抽屉,抽屉里面就藏着一本稀世孤本《增广四书备旨》 。这本书为线装本,里面70页正文纸张洁白细腻,薄如蝉翼,书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5毫米 。书虽小,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三部书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的详尽注释,其印刷技术之高令人拍案叫绝 。该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调查后,确认为中国现存十万余种古版书籍中,版面最小,文字最小和至今唯一发现的一本清代石印科考“作弊奇书” 。
买通官员:
收买誊卷官,在试卷上设暗号
考生除了夹带小抄,还有一种作弊方法就是买通考官 。在清代,对主持乡试的官员也是有相应规定的,比如不用本县的官员,主考官员赴任时,不许携带家眷,不许携带过多随从,不得与外界结交,不准游山玩水等等 。但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杜绝买通考官的现象,有人会在主考官经过的路上给他们传递贿赂信件 。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之类的小官,也常被买通 。比如誊卷官,他们在接受了贿赂后,便对某人的卷子认真抄写 。否则便书写潦草,甚至故意抄错 。
按理说,试卷的姓名是被弥封的,誊卷官是无法辨认的,但他们自有妙招,方法叫做“用襻” 。就是任意选择两个字,约定在卷中第几行使用,并制定上文的第几格必须用某字,下面的第几格必须用某字,就像衣服上的襻纽相扣,因此称为“襻” 。这些“襻”字,都是誊卷官和考生事先拟定好,然后在入场前交给考生,名为“送襻” 。有的誊卷官不仅送襻,还私自带笔,帮助考生修改试卷 。
到江南贡院赶考的名人
明清时期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考生最多的地方,唐伯虎、郑板桥、吴承恩、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一大批著名人物都曾来这里赶考 。但即便是这些历史名人,很多人也没能在这里实现他们的仕途梦,比如吴承恩、吴敬梓,因为这条实现“金榜题名”的路途实在是太艰辛了 。
吴承恩从26岁考到42岁都没能考上
吴承恩,祖上是涟水人,后迁至山阳(今江苏淮安) 。吴承恩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但谁都没想到这样一位明代鼎鼎有名的文人,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 。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少年时代,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为乡里有名的“小学士”,左邻右舍经常向他求文索字 。上私塾时,吴承恩学习非常勤奋,在入县试时,以全县第一名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 。不久,吴承恩因成绩优异,由县学升入府学,在府学,他成绩也名列前茅,知府对他十分器重,经常劝他进取功名 。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闻” 。这是封建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富贵,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嘉靖十年(1531年),吴承恩从山阳县码头与学友一起乘船起航,来南京参加乡试 。这一年,他26岁 。明代射阳士子一般都坐船南下考试 。船头插着“乡试”的彩旗,甲板上则堆满了学子们的行李、书籍 。整条大运河上大小船只大部分都是各州府的秀才 。在赴南京赶考途中,吴承恩一直在琢磨的是《西游记》写好后如何出版,到了南京,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到金陵著名的刻印社世德堂去联系刻印事宜 。
由于吴承恩的一心二用,所以第一次乡试,他落榜了 。回到家中,父亲被吴承恩气得一病不起,不久就病逝了 。父亲的去世让吴承恩伤心不已,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吴承恩又一次来到南京赴考,但又失败而归 。嘉靖十六年,吴承恩再次赴考,依然失败,之后,他又连续考了几次,都没能成功 。到42岁那年,他还在赴考 。
科场的失意,让吴承恩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有了清醒的认识,因此他把一生心血都投注到了《西游记》上,成就了这部名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