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名称由来 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修筑产物
两千多年来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长城:这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 。长城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 。长城之称始于长城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
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简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长城时,就只用了“堑洛”两字,《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文帝北讨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 。”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 。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 。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 。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 。”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 。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如:《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 。杜佑《通典》古冀州条下载:“密云县东北至长城障塞一百十里 。”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 。”
【长城的名称由来 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修筑产物】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方,挖有深广各若干丈的深沟,并将所挖取之土堆于沟的一侧,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墙体是一致的 。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除金之外,基本没有使用界壕一词来称长城的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 。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如《明史·戚继光传》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里 。”《明史·兵志》载:“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