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战争 宋越熙宁之战( 二 )


如月江初战
宋军初抵如月江(也作如月渡,如月渡可能是富良江上游一个渡口),遭李常杰袭击,损失千余人 。但关于这场战役的史料仅见于越南史籍如《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监纲目》,中国史籍无相关记载 。
富良江之战
宋军12月21日抵富良江(今红河),两军决战 。李军战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不能渡,郭逵和赵卨便分遣兵将伐木制造发石机攻打 。又依燕达建议,暗遣军设伏山间,逐步减兵,示弱诱敌 。李常杰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交趾军,击杀数千 。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 。中国史籍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都赞成此说 。
但如《越史略》等越南史书则记载“常杰知宋军力困,夜渡江袭击,大破之 。宋兵死者十五六 。遂退取广源州 。”认为是李朝最后取得了胜利 。(见下面争议)
战争结束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李仁宗便奉表求和 。其时宋军疫病流行,死者大半 。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 。宋李两朝讲和 。
战争影响
此役後两国边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争端,边境无事,两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此外1081年宋朝放弃广源州等地区,将其赐予李朝 。
王安石在此役后正式罢相,再不复出 。
熙宁战争以前宋朝积极优待占城,以占城牵制李朝,努力抑制李朝对占城的侵扰 。战后占城与李朝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李朝进一步加强对占城的控制 。与此相应占城对宋朝的态度也逐步变化 。不仅朝贡日益减少,而且于淳熙二年(1171年)因宋朝拒绝占城在海南买马,双方发生了宋初以来的第一次冲突,淳熙三年宋朝又拒绝占城到海南通商 。
争议
中越两国政府均未曾就以下争议正式表态 。
起因
苏轼曾说:“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沈起、刘彝闻而效之(指王韶、王章等),结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实造端,而(刘)彝继之” 。他认为造成熙宁战争的直接原因虽是沈起和刘彝言行不当,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 。《越史略》也载王安石是得到交趾被占城大败的情报(事实上并不存在)后派沈起和刘彝去担任知桂州的 。宋神宗还曾诏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内地列置州县 。”;在战争期间,王安石向宋神宗陈述越军正留在中国,“其国乃空无人也,失此机会,诚可惜”,宋可乘虚而入,并曾建议可以凭籍“一举灭交趾”的声威,来“以其气临夏国” 。这些都表明宋朝对交趾确实存有野心 。
但沈起和刘彝均是“妄言谋讨交趾”,并无资料表明他们曾获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正式授权 。他们作为地方官员的言行并不能代表宋朝中央 。加之李朝进攻初,宋朝明显战备不足,连陷三州,表明即便宋朝有野心,但至少在当时并未付诸什么行动,由此李朝“先发制人”的理论也靠不大住 。对此越南历史学家陈仲金及《大越史记全书》也予以承认,但现今越南的很多历史书都以“先发制人”作为开战的正当理由并颂扬李常杰 。
邕州屠杀
《越南历史》等越南现代历史书从未提到李军在邕州制造的屠杀 。但越南各种古籍和陈仲金均承认屠杀 。编修《大越史记全书》的越南史官,对於苏缄获宋朝追谥“忠勇”,更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宋谥苏缄以‘忠勇’,亦足以彰李常杰之‘忠勇’也 。」亦即是说守城的苏缄一方及肆行屠杀的李常杰一方,在越南史官眼中均是各为其主,属於典型的“忠勇”为国表现,一同值得褒扬 。
富良江之战
《越史略》对如月江和富良江有混淆之嫌 。其写李军最后取胜,与其他越南和中国古籍亦不同 。至于如月江则从未出现于中国史籍 。越南后黎朝名臣阮荐的《平吴大诰》也提到李军的胜利,但只提到赵禼一人 。
《越南历史》等越南现代历史书继承《越史略》,声称李军胜利 。《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更称整场战争是“抗宋战争” 。
【中越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战争 宋越熙宁之战】法国学者马司培罗认为:“是役也,胜负谁属,实难明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