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二 )


卫国又有孔子好友蘧伯玉,他是卫国大夫,一生侍奉卫国三公(献公、襄公、灵公),以贤德闻名于诸侯 。孔子与他相交甚厚,此前曾多次入住其家 。
孔子选择卫国,与他的多位学生是卫国人也有一定关系 。他的得意门生子夏、子贡都是卫国人,还有一些较知名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颜仇由等也是卫国人 。颜仇由是子路妻兄,已在卫国做官 。这些人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 。子路就很积极主张到卫国去,因为除了颜仇由外,他还有个连襟弥子瑕是卫灵公的宠臣 。子路认为,可以通过蘧伯玉、颜仇由、弥子瑕等人,和卫灵公建立联系,很可能得到重用 。
此外,卫国还有史鱼、公子荆、公叔发等一批不错的大臣,是孔子比较欣赏的 。去卫国之前,孔子要么认识要么已久闻其名 。
公叔发,即公叔文子,孔子认为他是个不苟言笑,不义不取的人 。他死后以“文”为谥 。有一次子路问老师,公叔发为啥能以“文”为谥?孔子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认为公叔发担当得起这个“谥号” 。
孔子奔卫,是满怀希望的 。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竟先后在卫国待了10年,使卫国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
初入卫境行路教徒
孔子带弟子取道西行,几天后就进入卫国边境,他们先来到卫国的一个小集镇上,孔子举目四望,看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深感意外:“原来卫国很繁华呀,小集镇上也有很多人 。”
孔子为什么会意外呢?因为当时卫国是小国,公元前659年卫文公执政时,齐桓公曾率各诸侯国士兵帮他兴建宫室,这就是《定之方中》一诗所歌颂的内容 。孔子认为,卫国虽经卫文公治理,逐渐强盛起来,但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下,仍是受人怜悯的小国 。因此,他看到卫国小集镇人口稠密,心情开始变好 。
弟子们看到老师高兴,也都兴奋起来 。弟子冉求正专心地为老师驾车,听到孔子之语,回过头问:“老师,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怎么办呢?”孔子说:“想办法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求再问:“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开办学堂,教育他们 。”
孔子主张对民众实施教化,但教育必须有物质基础,他主张先富后教,这与管仲所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同一道理 。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孟子说:“乐岁终年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意思是好年景老百姓日子还过得苦巴巴的,坏年头连活命都难 。活下去尚且不容易,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
孔子与冉求说得高兴,便开始针对冉求的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 。冉求聪明稳重,也有从政才能,只是学习不刻苦 。孔子说道:“求呀,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通过学习才获得了知识 。”
冉求辩解:“老师,不是我不喜欢你的学问,是我太笨,没力量学好 。”
孔子说:“假如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路便走不动了,在我看来,眼下你却像是还没向前走呢!”这句话击中了要害,冉求有所醒悟 。他默然走了一阵,又问:“老师,你此次被迫离开鲁国,难道没有怨恨吗?”
孔子叹道:“此番出走,是我自己的主意,我不怨天尤人,凡事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 。这样怨恨就没有了 。不然,怨恨会越积越深 。我谁也不怨恨啊!”话虽如此,孔子已是语带酸楚 。
子贡跑到老师车旁,说:“老师,我们歇会吧 。”孔子同意 。子贡扶老师下车,问道:“老师,你此番离开鲁国,打算怎么办?”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应做到国有道鼎力相助,国无道则远避他乡 。人生在世,必有所追求,不可昏昏然度春秋,茫茫然无所适从 。我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去奸佞,除邪恶,平欺诈,息战争,恢复周公礼制,实现天下为公 。我此番离开父母之邦,就是去寻求实现理想的途径呀 。对于一个无所追求、不知自己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 。”
冉耕一向少言寡语,听到这儿问道:“君子和小人有何区别呢?”
孔子听到一向沉默的冉耕同学发问,很高兴,说:“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小人则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闵损也跑来问道:“老师,君子对待事业应持什么态度呢?”
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乎时宜为原则,用谦逊言论谈论它,
用诚实态度对待它,依照礼制实行它 。”子路问:“君子也有怨恨吗?”孔子道:“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本事,不怨恨别人不了解自己 。”子路闻言诧异 。孔子又补充道:“若说君子也有怨恨,那就是无所建树,空忙一生,不被人们称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