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苏报案 晚清发生苏报案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 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 开始了另一场新的大讨论 , 这场讨论围绕的焦点是:究竟中国该实行革命 , 还是改良立宪 。
清末的报刊上 , 吵架的场面蔚为壮观 。改良派和革命派各有支持者为他们摇旗呐喊 。在这场大讨论中 , 国人真正接受了一次民主运动的洗礼 。
资产阶级革命派出现的时间并不晚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晚 。作为革命先驱者的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 , 1878年前往美国檀香山 , 在其兄孙眉的资助下完成学业 。在这期间 , 他也逐步形成了反清革命思想 。1894年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 并在1895年在香港组织兴中会总部 , 以“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 , 同年 , 孙中山筹划在广州发动起义 , 因行事不密 , 导致陆皓东等人牺牲 。孙中山遂流亡海外 , 经考察欧美各国后 , 孙中山于1897年抵达日本 , 在日本继续组织革命宣传活动 。
而在1898年 ,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因为戊戌变法失败 , 也逃亡到了日本 。这一下日本热闹起来 。两派人在日本为争夺舆论阵地打起了笔墨仗 。
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梁启超是一个文笔与思想都十分犀利的才子 。他在日本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 , 用他犀利的笔杆子抛出一篇篇文辞华丽、议论精辟的文章 , 包括《少年中国说》、《积弱溯源论》等 , 一方面大肆赞扬光绪皇帝是亘古少有的“明君” , 鼓吹“保皇” , 另一方面又将戊戌政变的几大主谋慈禧太后、荣禄、袁世凯等大加挞伐 , 把他们称为“逆后贼臣” , 所以要“尊(光绪)皇攘(慈禧太)后” , 建立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则在加拿大等地组织了一个“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 , 广泛结交华侨 , 希望能借此实现他们的改良主张 。
孙中山则为了争取改良派 , 团结反清力量 , 一度与康有为等进行和谈 , 梁启超虽然表示对革命有兴趣 , 但他的导师康有为顽固地坚持拒绝革命 , 双方一拍两散 , 一场嘴仗也就在所难免了 。
显然 , 康有为还是没有总结出戊戌政变失败的教训 , 他继续指望有一天能出现光绪皇帝出来主持改革的“奇迹” , 他还联络国内的唐才常等人发动一场旨在“请光绪帝复辟”的自立军起义 , 却被张之洞等残酷绞杀 。“勤王”的失败并没有让顽固的康有为醒悟 , 他还是继续做着他的保皇立宪梦 。1902年 , 他写出了一篇《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 , 他一方面大赞清朝的统治是“至仁之政” , 是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 , 天下各国都未有的 。接着 , 他又说 , 中国人愚昧无知 , 不可以共和 , 只可以君主立宪 , 他危言耸听地表示 , 一旦共和了 , 就会“亡国灭种”、“天下大乱” 。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立刻进行了反击 , 章太炎早年曾经参加过维新变法运动 , 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 他立刻总结出了改良无用的结论 , 走向了革命道路 。针对康有为的论点 , 他于1903年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对康有为所谓中国人“公理未明 , 旧俗俱在” , 不可行革命的观点 , 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公理之未明 , 即以革命为之 , 旧俗之俱在 , 即以革命去之” 。同时 , 他还直斥保皇派的“偶像”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 , 不辨菽麦” 。这篇文章文笔犀利 , 用词大胆 , 一时间人人传阅 , 章太炎成为革命派中的风云人物 。
孙中山在1904年支持章太炎 , 他在《敬告同乡书》中把康、梁的保皇思想狠狠批判了一通 , 同时指出革命和改良是两条路线 , 绝对没有调和的可能 , 对康有为、梁启超的“名为保皇 , 实则革命”的说法嗤之以鼻 , 认为那是道地的“假革命” , 是康有为等人的骗局 , 目的就是欺骗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他们去进行那已经没有希望的改良运动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葡萄牙也是倭寇?明朝和葡萄牙有什么恩怨史?
- 唐僧前身是如来徒弟金蝉子?和尚不承认?
- 高丽王国是安徽人建立的 朝鲜是东北人建立的?
- 李白真死于自己的水中捞月吗?他是怎么死的
- 杨大眼是怎么死的 杨大眼是被他儿子所杀?
- 和氏璧是哪国的 和氏璧的由来
- 真正的唐朝美女长什么样 揭唐朝美女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