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怪象:中南海有总统而紫禁城竟还有皇帝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从而结束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皇帝的统治 。人们也不难发现,尽管溥仪宣布退位,孙中山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当时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政策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那么,当时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也就是国民政府与清政府“两种制度”同时存在的政策呢?
清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10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同时生了重病 。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 。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两天之后,光绪、慈禧相继驾崩 。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 。第二年改元宣统 。就这样,年仅三岁的溥仪登上了晚清皇帝的宝座,是为宣统皇帝 。
但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仅仅过了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年仅六岁的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但保留非统治皇帝的名义,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虽然宣告了清朝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但是并没有给封建帝制的画上真正的句号 。
如果说1911年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那么,这一纸代宣统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让隆裕太后成为了1912年最受关注的人物 。退位诏书的颁布,让隆裕皇后成为那个时代的点睛之笔,也让她获得了死后的哀荣 。1912年2月12日,延绵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正是以隆裕皇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
据有关史料记载,起草退位诏书的,是光绪二十年的恩科状元张謇,这位开创了百年实业传统的清末状元不仅具备经世致用的头脑,且极具文采 。一纸诏书,委婉而生动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终”: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走向共和》剧照:袁世凯力劝隆裕太后退位 。
而在此之前的两个月前,1911年12月29日,自1894年就建立了兴中会的孙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天后的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
尽管溥仪已经宣布退位,但是,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的袁世凯却给了隆裕极为隆重的葬礼 。袁世凯出于难以明言的需要,向世人和还具备势力的前清旧臣展示,他的地位来自大清的赐予,对于大清,他不忘旧情 。隆裕死前曾对大臣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 。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而对于袁世凯,隆裕无话可说 。
在清末十年中,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是推行“清末新政”最得力的人物 。许多“新政”措施,往往先从直隶试办,然后再制订章程推广各省 。如编练新军,创办巡警,开办学堂等,都是这样 。袁世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成为晚清政坛上最具实力的政治明星 。
清政府希望通过一步步的改革,使统治地位得以延续 。但是,开始得有些晚了 。此时,进步的革命力量已经开始成长 。在革命力量的影响下,清廷内部也开始出现立宪的声音 。立宪派最著名的领袖,便是代隆裕起草退位诏书的张謇 。在立宪思潮的影响下,大清的执掌者们终于开始考虑这一问题 。1905年12月,清政府派遣以载泽为首的五位大臣出洋,到日本、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去考察他们的政府,并详细调查中国实行立宪政体的可能性 。1906年9月1日,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指使下,命令京师和地方官员开始宪政的准备工作 。问题就这样决定下来,准备工作就开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