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不听话的小孩丨人物( 三 )



郝杰,不听话的小孩丨人物

文章插图
节目中,郝杰拍摄的短片《冯海的梦》采用了全片黑白的效果。
虽然六年没拍片,但再次拍片的那种感觉还是爽的。第一部短片《冯海的梦》的摄影师王敏,拍过姜文的《鬼子来了》,那时候就拍黑白,核心团队找的最起码是能在一个维度探讨的,能感受到团队之间通过电影带给你的力量。
矫情的话不说,我拍的这几部短片,有不满意的地方,但这就是我想要走的路,大家感受不到那个东西是正常的,因为我就没有给,我不想煽情,我对极简和真相更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它必然失去观众,它确实不是用来消遣的。
第一次上综艺,压力肯定是有的,我这个人心理包袱很重,怕自己的作品不好。并且,上综艺我是不适应的,很多东西我是不知道的,一问三不知。为什么不跟大家聊天,综艺里很多演员我完全不认识,他们的作品我也没看过,我跟其他人在一起是脱节的。虽然现在看综艺效果还挺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们都是捏了一把汗的,“你这一点儿也不综艺,我们怎么做啊,郝导,你不能综艺点儿吗?”

郝杰,不听话的小孩丨人物

文章插图
第一次参加综艺节目的郝杰,有很多的不适应。
他们要的那个东西,我给不了,我生命里没有那个东西,我觉得不好笑,大家经常发出“哇”的惊叹,我说不了这样的话,我一个久经沧桑、历经苦难的人,那个东西我“哇”不出来,我不容易波动情绪,我波动不了。
我看网上也有一些人说我是装的,真不是。比如,让我说一句客套敷衍的话,真的很难,我说不出来,我需要闭着眼睛,咬着牙。我娱乐不了,我不想听废话,也不想讲废话,就是大家嘻嘻哈哈开心就好,我得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喜欢有营养的话,我已经没有能力客套了。
不 自 知
我研究人心,其实人是不自知的,人设都是不成立的,每个人自己说的话和写的日记,深刻地讲需要批判地看待,都是不可全信的,都是一面之词,自以为是。
如果站在制片环节,你让我干什么都行,包括在《开拍吧》中让我说植入广告。但是在我的作品里,你不能违背我想表达的那个东西,在不违背那个的前提下多不要脸都行。所以,这个要取决于我真正坚持的,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能不能在里面,如果不在,根本不行,如果在,就是可以的。
什么叫有价值?什么是艺术?你可以看10遍20遍,都会有新的感觉,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标准。但是绝大部分东西是一遍不如一遍,你看完一遍绝对不再想看。你看看人类历史上留下的那些东西,看多少遍之后,还能品出东西来,最重要的是品出来的这个东西是让人能觉醒自知的,而不是更不自知,误会自己误会别人的。
我走的这条路以后肯定会更难,但是我觉得任何时候,需要有人做那样的东西。它是跟市场和一切都无关的。我也没有办法,不是故意这样的,我也是这几年更明确地感觉到和别人的不一样,原来大家真的不感兴趣。我真的不是装,我没有办法,只能走这个路,这是我的命,你想改变命,改变不了,你的生理就会有反应,你得认这个命。
150年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小说,我觉得全是写人的不自知。我从那里吸取了很多营养,《冯海的梦》中有些台词就跟他的小说中写得一模一样,我就是故意的。

郝杰,不听话的小孩丨人物

文章插图
郝杰认为,人都是不自知的,每个人说的话都需要批判地看待。
相比六年前,我胖了有10公斤,也老了,我有时候在分析不自知,为什么会胖、会老,除了年龄本身的增长之外,其实从个人的角度是委屈的,我以前不自知,觉得自己可以,但呈现的东西越来越孤独,资源越来越少,跟一个新演员沟通半天,像面试一样介绍,人家才知道你是谁,才愿意搭理你的情况下,你是委屈的,那种委屈会让人心里不愉快,和别人都哈着你,是完全相反的,我觉得对身体是有影响的。
我研究人心,其实人是不自知的,人设都是不成立的,每个人自己说的话和写的日记,深刻地讲需要批判地看待,都是不可全信的,都是一面之词,自以为是。我也可能是不自知的,说得这么高尚,有可能从此变成一个综艺咖,因为除了精神上不适应外,我个人肉体觉得上综艺比拍电影容易太多了,就好比普通和尚比玄奘容易太多了,好吃好喝好酒店住着,然后又赚钱,如果你只是把它当一个工作的话,就太爽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