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和珅为什么对妻子冯氏那么好?

【清朝大臣和珅为什么对妻子冯氏那么好?】野史上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很奇怪的是,现在我们能够找得到的关于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和珅很珍惜与他的妻子冯氏的感情 。
在这些感情的描写中,最为精彩的应该说是1798年,他的妻子冯氏病故前后的一段了 。
自从和珅的小儿子夭折后(详细内容参见第十二章),冯氏便一病不起,和珅忧急万分 。嘉庆三年(也就是1798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 。
和珅便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 。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牛郎”、“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 。
但是,他们的祈祷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冯氏依然咳嗽不止,还常伴有血丝 。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鬼节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惯的贿赂大法,开始贿赂鬼神 。
冯氏居然熬过了鬼节 。
中秋节到了,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由于节日的冲喜,也是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晕 。和珅一看难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 。
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冯氏病故 。
和珅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 。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 。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
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果 。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
和珅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落地有声,欲哭无泪,将他悲痛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 。
和珅敬重冯氏的原因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冯氏所居的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 。和珅和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
我在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也与读者您感到一样的好奇,一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一个大贪官,他最为起码的生活应该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烟花柳巷才对呀,怎么能够如此珍惜与自己的妻子的这份感情呢?在那样的时代,别说和珅这样的贪官,就是在清官中间,能像和珅一样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 。
逐渐的,我理解了,和珅如此珍惜与妻子冯氏的这段感情了 。
一是冯氏的娘家于他有恩 。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毕竟发现他是个“人才”的“伯乐”是妻子冯氏的爷爷英廉—那个时候的和珅还是一文不名;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发现”了自己、培养了自己;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把他唯一的孙女儿冯氏下嫁给了自己;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日后的辉煌,从某种角度说,完全是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包括婚姻、家庭、财富和幸福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 。
正是因为和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非常精通,所以他才更加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最为基本的道德水准要求 。自己必须要对得起冯氏的爷爷英廉和冯氏;否则的话,他会被所有的中国人耻笑的;那样的话,自己所有的事业、所有的前途都将化为灰烬 。
二是冯氏在这么多年里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在家里,他缺乏关爱;在外面,他尝尽了人间的一切酸甜苦辣 。是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是妻子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摆脱了“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尴尬局面;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伦之乐”的幸福 。
不但如此,妻子冯氏的更加伟大之处还在于,她不但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的身体康健,而且妻子冯氏还主动替他纳妾 。
三是和从冯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 。
生活在官场之中的和珅学会了在外边尔虞我诈 。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珅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珅的某种习惯 。他知道,一个官场中的人,你不具备这些,你就不能生存!你就不能维持自己的好生活!那样自己就对不起“发现”自己的冯氏的爷爷英廉和给了自己幸福快乐生活的妻子冯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