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胡林翼后世之谜 胡林翼后人依旧忠于清朝( 二 )


胡祖荫虽然回到湖南,但他毕竟以前地位很高,见识和才干也不一样,民国建立也是需要人才的,民国的大佬谭延凯就曾亲自邀请胡祖荫,希望他出来为民国办事,但遭到拒绝 。胡祖荫是这样觉得:他自己和历代先人都是效力清朝的,而且也是受到清朝皇家很厚重的恩典,不能丧失这个气节,就做了前朝的“遗老”,表示对清朝的效忠 。
书香世家
爷爷胡祖荫子女很多,我爸爸胡有猷是他的第六个儿子,1914年出生,一直在长沙的一个中学教书,后来还去上海的一个大学当老师,后来又回到长沙 。
1940年,当时益阳地区国民政府的专员彭国栋找到我爸爸,希望在当地办一个“林翼”中学 。因为胡林翼是历史名人、胡家威望高嘛,政府希望和胡家一起出钱(办学) 。我父亲对这事热心的不得了,他甚至变卖了部分家产,为家乡培育学子他是真心的高兴 。我记得他还写了一首校歌叫《天贶歌》,因为我的高祖父胡林翼字“贶生” 。歌词是这样的:天贶佳节,诞生文忠,端敏恒毅,绵延相承……
这个学校就是后来的“益阳一中”,再后来跟“箴言书院”合并,就是今天的“箴言中学”,现在是全省的重点中学 。
胡林翼是以乱世的战功闻名,实际上胡家不是军人世家,真正意义上是一个教育世家、文人世家 。胡林翼不用说了,他是进士出身(注:道光十六年进士),他的爸爸胡达源更是不得了,他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 。
我爸爸也很了不起,他是双学士,北平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他对读书也很痴迷 。我举个例子: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书都被称作是“毒草”,其实都是很好的书,但都给破坏掉了,烧掉了 。我爸爸居然偷偷跑到图书馆,手抄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他要拿这些给子女学嘛 。当时他的一位朋友知道后大吃一惊,问他:“你敢拿毒草毒害自己的子女?不怕他们告你的状?”那个年代,子女告父母状的大有人在 。我爸爸笑了笑,摇头不语 。
我们兄妹三个,我是“老小”(即小女儿),爸爸对我们的读书是最关心的 。我从小也喜欢读书,上小学前《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都要会背 。文化大革命,胡家这样的“封建大家庭”自然要受到冲击 。我记得学校停课三年,但就是停课我们也没有停止学习,三年时间我读了好多文学作品,读书一直被我们看做最重要的事情,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不能不读书 。
1971年,我当时15岁,成了一名代课老师 。我记得爸爸高兴得不得了,他还写了一首诗勉励我:“教育吾家事,怜儿燕翼新 。亲衰供菽水,体弱怯风尘 。放眼观寰宇,何遑计一身 。训蒙方任重,养正贵谆谆 。”
我女儿大学本科读的是工科类,但我们家庭对她的熏陶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后来读硕士研究生居然选择了古代文献学 。她对《尚书》很感兴趣,写了很多关于《尚书》的论文,她还痴迷简牍,目前正在研究《清华简》 。
胡家后人多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的后人也是,其实这个不奇怪,他们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书生色彩,从事军政都是形势所逼迫 。
“端敏恒毅”
很多人问过我胡家的“家训”或者“治家之宝”是什么,我觉得是“端敏恒毅”这四个字,就是我们胡氏家族的法宝,那是太高祖(即高祖父的父亲)胡达源流传下来的祖训家规 。
“端敏恒毅”,它包含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端”,指人品要正,以忠孝仁爱为本;“敏”指思维敏捷,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恒”就是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毅”就是做事要有毅力,排难,前进 。
回想胡林翼那个年代,朝廷腐败、官场黑暗、内忧外患、人人自危 。但他和曾国藩、左宗棠等挺身而出,逆流而上,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与智慧 。
胡林翼在他的“润帅”(注:胡林翼,又字“润芝”)营挂了个旗幡,上面书写了一个巨大的“死”字,这在过去很忌讳的 。但他在日记中写道:“日夜悬一死字在床头,知此生必死,方能了却,做得事成 。”这就是一种担当 。
还有,我们对物质看得相对较淡 。
这一点,爸爸给了我很好的熏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大饥荒的时候,爸爸当时是长沙开福区朝华中学的教导主任兼总务主任,因为他主管学校财务,巴结他的人不少,但父亲很廉洁,一分一毫账目都清清楚楚 。我记得有一天,天空下着瓢泼大雨,有个人打着雨伞来到家里,那人带了一盒月饼送给爸爸,他坚决不收,那人将月饼塞到他手里就走了 。我当时很小,看到香喷喷的月饼馋得直咽口水,可他一头扎进雨里,将月饼放在天井正中央的地上,任凭雨水噼噼啪啪浇淋,也不让我们去动它 。爸爸在学校公务处理上,无论大小事情都亲力亲为,留下了极好的口碑 。后来在文革时期,红卫兵几次调查,也没发现他任何损公肥私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