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的插曲 一场宦官之间的较量( 三 )


反观朱棣一方,在后来议靖难之功所封的爵位者中,朱棣起兵之初就跟随的将领,绝大部分来自燕王府的燕山中、左、右三护卫 。
朱棣麾下第一将张玉,曾任北元枢密院知院,虽然归顺明朝之后也履立战功,但因为降明太晚,而且是孤身来降没有献上部属财物,所以朱棣起兵时只是燕山左护卫佥事 。
张玉在东昌之战阵亡后,顶替他第一将之位的是朱能,是世袭的燕山护卫副千户,比张玉的官职还要低两级 。而朱棣所评的奉天靖难第一功臣邱福,起兵时则是燕山中护卫千户 。
而朱棣起兵初期的主要将领中,孟善是燕山中护卫千户,徐祥、谭渊是燕山右护卫副千户,王聪、蒙古人火真、陈珪都是燕山中护卫百户,王真、张武是燕山右护卫百户,李濬燕山左护卫副千户,陈贤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张兴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陈志,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王友,燕山护卫百户 。薛斌(蒙古人)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 。此外还有王府舍人薛贵(蒙古人)、王府纪善李贤(鞑靼人)等 。
为朱棣最为倚重的唐云,可能是朱棣所拥有的唯一的高级将领,他曾是燕山中护卫指挥 。
明朝当时的兵制是卫所制,卫是最基本的能独立行动的军事单位,每卫五千六百人,卫的最高将领是指挥使,次级军官有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每千人设千户为军官,百人设百户 。而在卫之上还有都司级的军事机构,都司可以指挥特定地域或者承担特定任务的多个卫 。
可以这样说,朱棣手下的将领绝大多数在起兵时还都是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如果将总数一万五千人的燕山三卫比作现代军制中人数相近,且能承担的作战职能也比较类似的师级单位的话,朱棣所依赖和擢升的高级将领都是些团长、营长,唯一的唐云也不过相当于一个副师长 。而朱允炆一方的都指挥使则都是军级的将领,并且绝大多数都有实际作战的经验,再考虑到朱棣军中许多人还是世袭和蒙古归顺的将领,所以我们并不奇怪朱棣在整个靖难之役几乎亲自组织和参与了每一场战役 。
将领的缺乏让朱棣几乎是放手一搏地大胆启用出身不限的将领,不论是出身行伍之间或者建文降将都得到启用,甚至孙岩这样已经致仕的退役老将都被请出再战,在这种背景之下,朱棣任用宦官领军也是自然而然的举动 。如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就是崛起在靖难之役中,但是真正的靖难第一宦官将军,当属狗儿 。
狗儿是番名,朱棣军中有大量的蒙古人为其效力,由于蒙古人姓名习惯和汉人不同,对于汉人来说难以记忆和区分,所以很多蒙古人投奔明朝之后都会改用汉名 。如北元平章把都帖木儿在永乐三年率部属投奔明朝后,被皇帝赐姓名吴允诚,“永乐三年,与其党伦都儿灰率妻子及部落五千、马驮万六千,因宋晟来归 。帝以蒙古人多同名,当赐姓别之 。尚书刘俊请如洪武故事,编为勘合 。允诚得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 。伦都儿灰亦赐姓名柴秉诚,授后军都督佥事 。”(《明史·列传第四十四》)
朱棣起兵时许多蒙古将领的汉名都是当初归顺时由朱元璋赐予的,如北元工部尚书丑驴,归降后被赐姓名李贤 。其中绝大多数是赐姓 。薛斌,本名脱欢,因其父被朱元璋赐姓薛,滕定,其父瓒住归降后被朱元璋赐姓滕 。也有被赐名的蒙古人,如薛斌之子寿童,被仁宗皇帝赐名绶 。还有蒙古人为了融入汉人社会而自行更名的,如元辽阳行省右丞之子买驴,更名为吴成,阿鲁哥失里更名为金顺 。但绝大多数被赐姓名或者更名的蒙古人,以及其他异族人都是部族领袖或者在明朝立下大功者,即使是他们也仍然会保留自己的蒙古名,这些蒙古姓名也会出现在历史记录中,给后人的研究带来很多麻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