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灭亡 历史上导致元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揭秘( 二 )
元朝的繁荣状态是明显有别于其他朝代的,最突出的莫过于棉花的推广种植以及棉纺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上的《农桑辑要》、手工业上的棉纺丝纺制瓷等,都是元朝大力发展经济生产的有力举措之一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上开放的对外政策,这必然会间接推动商业的繁荣,元大都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商贸中心城市 。且不说《马可波罗行记》里的记录是否真实可信,但元大都在当时蜚声国际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马可波罗行记》的传奇也就无从而来了 。这就好比我们曾经向往香港,因此我们都会相信关于香港的美好描述一样,元大都就是当时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东方之珠” 。一个很让我们大跌眼镜的事实是,西方人对“元大都”的认知度竟然要比长安、洛阳等要高得多,我想,若非元大都真正具有如此实力的话,光一本《马可波罗行记》是不足以引起元大都如此广泛的国际影响的 。
经济商贸的繁荣若没同时伴随科学文化的发展,那样的繁荣就只是昙花式的虚无 。所幸元朝的繁荣并非没有根基的浮台,“元曲、元剧”、“赵体(孟頫)书法”、“金属活字及套色印刷”等,无一不见证着元代文化科技的繁荣兴盛;而这些文化科技的繁荣并非仅局限在民间,元政府主导的《大元一统志》、《农桑辑要》等,也体现了元朝对文化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 。由于元朝的统治思想没有以往根深蒂固的汉儒禁锢,因此其文化兼容度之高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是前所未见的,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陈垣曾说:“汉、唐、清学术之盛,岂过元时!”,这就是当代学者对元文化多样性、务实性的充分肯定 。“科技文化实力基于厚实的经济基础”,这是我们今天的说法;从元朝的繁荣中,我们看到的同样是一个基于强大战争实力和厚实经济基础的帝国,这种强大是无需用枯燥的数字去论证的 。
元朝的繁荣非常实在,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它是“镜花水月”,其实那只是相对元朝“寿命短暂”的说法 。“镜花水月”是美丽的,这是对元朝经济文化的肯定;“镜花水月”又是短暂的,这就是我们对那段短暂美丽所产生的遗憾 。在元朝长期的战争背景下,用当代的美学术语来说,元朝“镜花水月”的繁荣已有点“暴力美”的精粹了;我们想像一下,一头正在杀声四起,一头却正“西厢情绵”(《西厢记》),那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在元朝几十年的历史当中,我想这样的强烈对比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就好比人们每天在赏花赏月,一旁报纸上的每日新闻却都是战争报道一样 。这样的奇特社会形态只能在实力强大的政体中才会泰然而在,这恰好证实了元朝并非“徒有其表”,相反,它很能折腾也很会“过日子” 。我们可以不认可这种连绵征战下的繁荣,却不能因此就认为“元朝已被战争挖空了底子” 。
3.自制混乱的不肖皇帝们:第一次让义军有了站稳坐大的机会
许多大家族里经常出现过子女为争家产斗得头破血流的事情,为何这样的事偏偏只发生于大家族里面呢?原因自然是因为这家族“斤两足份量沉”了 。如果将元朝比作这样的家族的话,它也发生过一系列这样的内部争斗 。史学家常说,元朝中期的政局动荡就是其全面走向下坡路的表现,我却说,正是因为元朝中期国力达到了鼎盛,这才导致了一系列动荡 。试想一个落魄颓败的国家,又怎会引致不肖后代们争先恐后的争权夺利呢?“临死锄一把”显然并非那些不肖皇帝们的本意,他们这么做的意图无非是为了争夺一块眼馋夺目的“肥肉” 。
元中期的政局动荡表现在,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间,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十位皇帝,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对一个统一性大国家来说自然不是好事情 。再看看1295年是什么环境?1295年正是忽必烈刚去世的时候,其亲手打下的基业正是厚实之时 。那一年即位的元成宗就好比乾隆接过了康熙雍正的基业一样,那时的元朝江山正是这么一块大肥肉 。元成宗是忽必烈钦点的储君人选,如果他不是那么短命的话,忽必烈的治国方略或许还能长年延续下去,可惜元成宗仅在位13年就死了 。成宗死后,武宗继位,并立了弟弟(仁宗)为储君,约定弟弟死后再归位给武宗子嗣 。不过元仁宗最后违背了誓约,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后代,这就引发了元中期一系列的血腥政变,其中就有刺杀事件(南坡政变)、两地自立为帝事件(两都之战)、毒杀事件(上都兵变)等 。虽说帝王争权经常打的是“正嫡”口号,但内心里谁不是为了权力江山呢?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