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灭亡 历史上导致元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揭秘( 三 )


中国许多皇帝在即位后往往要花上好一段时间才能稳固自己的权位,元朝如此频繁地更迭帝位,这就无形中削弱了其内部的凝聚力--各派系势力一时不知该何去何从引致了内乱,这就好比一直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了一样 。对一个难以击倒的人来说,他拳头松开的片刻就是对其发起致命进攻的绝佳时机,于是1351年,刘福通趁机第一个竖起了推翻元朝的义旗 。其实那时候的元朝还是非常强大的,刘福通不过是充分利用了元朝内部各自为政的时机(伯颜专权),否则他起义的结局也只会和元朝以往的无数次起义一样--仅是给元朝挠挠痒而已 。很不幸地,废黜伯颜后的元惠宗不但没意识到“是元朝自己制造了致命混乱”,反而将刘福通的起义跟以往一样等闲视之,这就让元末农民起义得以迅速壮大了起来 。若非如此的话,在刘福通之前还发生过上百次类似规模的起义,但有哪次没被元朝强大的战争机器给镇压了下来呢?事实上,公元1362年的时候,元惠宗尚有足够的实力和机会彻底平定刘福通的红巾军起义,可惜太子(后来的北元昭宗)正在夺老子的权,元惠宗只好将精力放回朝廷内部上,最终让元末义军形成了燎原势力 。
4.“咬死大象”过程中的群蚁: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使蒙古人彻底被孤立
无论是刘福通的起义还是朱元璋的起义,义军队伍都是由各色人等组成的 。和中国古代其他起义很不一样的是,元末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阶层品流尤其复杂,实际上,它们已超越了普通“农民”起义的范畴 。
原来,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将全国人口不分民族种族进行了强制性的分化,蒙古人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则为二等“色目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为元后方根据地的云南人就为三等的“汉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则不分种族均为“南人”或“蛮人” 。这样的人口划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当最高层的蒙古人与最底层的南人发生冲突时,且不管二等“色目人”是何种立场,由于他们远在西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三等的“汉人”呢,则很可能会左右观望,在局势明朗之前不会轻易靠向任一方 。如此一来,冲突就成了“蒙古人”和“南人”之间的双方对峙,在人口优势上,“蒙古人”首先就会大输一筹了 。由于“南人”的组成中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小地主、知识分子等(不分民族),因此当诸多阶层联合起来时,其蕴涵的力量是元朝政府始料不到的 。换句话说,元末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就是“南人起义”,其实质就是两大人口等级的正面对抗 。其实元朝一开始就犯了个错误,它实在不应该将人口最庞大的整个群体都定义为“四等人”,这等于是为自己培养起最具潜力的抵抗对手 。
传统史载说,元朝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以及蒙古人和其他三个等级人种的矛盾;不过在元末,这两种矛盾对比均已出现了变化 。首先看“地主阶级”,这一阶层的人曾是元朝政府有意拉拢的对象,但由于部分“小地主阶级”可能是“汉人”或“南人”,当与蒙古人发生等级上的矛盾时,这部分地主阶层就很容易走到与元朝政府对立的一面,而不管这一面的人口是什么组成 。许多手工业者、商人、知识分子等,也在等级歧视和压迫过程中逐渐加入义军队伍,由于这部分人的存在,“农民义军”就成了一支融合各社会阶层智慧的队伍,这在历史上都是很“独一无二”的 。我们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队伍就清楚了,他的队伍当中,似乎除朱元璋本人之外,大多数将领谋士都不是“土包子”出身 。而关于“蒙古人和其他三个等级人种的矛盾”,正如前面所说,这在元末实际上已演变为“蒙古人与南人的矛盾”,前者矛盾是普遍性暗藏着的,后者矛盾则已是激化性的表面存在 。无论这些矛盾对比出现何种变化,蒙古人元末战争中被彻底孤立已是无奈的事实 。
以“群蚁”来形容元末义军是很形象的 。在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义军队伍的分段牵制、轮番啃咬之下,庞大的元朝才逐渐被蚕食殆尽,而这一过程竟也持续了近二十年--实际上这二十年也只是将元朝赶回了漠北而已,退回大漠后的元军还曾组织过两次很有威胁性的大规模反攻大都战争;当“北元”最后被鞑靼所灭时,已是明朝建立三十年后的事情了,所以说,元朝这头“大象”还是很经“啃”的 。“帝国”只是一个行政概念,和国家强大与否并无必然联系,当元朝的全国行政核心消散后,这个庞大的元帝国自然也就瓦解了,瓦解得如此迅速、如此意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