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延安时期的供给制 延安时期干部服装特点

延安根据地的服装
20世纪30年代末期,作家孙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延安的土布,深蓝色,布质粗而疏,易下垂拉长 。冬季以羊毛代棉絮,毛滑下坠,肩背皆空 。有棉衣,甚少 。
在延安,服装的式样和颜色比较单一 。
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们的穿戴有着文化人独特的风格 。在延安早期的纪录影片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窑洞前唱歌的年轻人,他们服装各异,显示出在城市生活过的痕迹 。有人曾这样描述说:在延安,一看见歪戴帽子的,就知道是鲁艺的文化人 。
灰布军装
进入抗战后期(20世纪40年代上半叶),革命者们的服装也发生了变化 。在延安后期的影片资料中,同样的窑洞前唱歌的场景,人们的服装已经变成了统一的灰布军装 。
对于很多奔赴延安的文化人来说,脱掉旧长衫,穿上灰布军装,这就告别了过去的生活,成为新人延安人了 。这时在延安的各大礼堂里,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的晚上,几乎都有文艺晚会或交际舞会 。乐器大多是临时手工制作的 。最能渲染舞场气氛的定音鼓、爵士鼓,是用废弃的美孚汽油桶改制而成 。在一个周末交谊舞会上,何其芳被有意安排跟一个同样腼腆的舞伴跳舞 。她就是文学系第三期学员牟决鸣 。后来,同样是在一个周末晚上,何其芳、牟决鸣在窑洞里举行了婚礼 。他们身穿由灰色洗得发白的土布制服,先向毛泽东画像鞠躬,再向来宾们致谢 。当时延安的婚礼很简单,称为“花生米婚礼” 。拉起手风琴、唱起祝福歌,分着花生米,用轻快的交谊舞向新人表示庆贺 。《野百合花》提到的“衣分三色”1942年3月王实味在著名的《野百合花》一文中,形容当时延安的供给制生活待遇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大发牢骚 。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当时艾青作了说明:王实味讲的“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是怎样的呢?所谓“衣分三色”,就是高级干部的深蓝色斜纹布、中级干部的灰青色平布、基层干部的黑色土布之间的分别;并非什么哔叽、华达呢和灰布之间的分别 。艾青还指出:我们也不止一次看见毛泽东同志,穿了他那件右肘上破了一大块的、褪色的灰布衣服 。干部服、“列宁装”1946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男干部服通行灰布和黄布军装或中山装,而女干部服通行“列宁装” 。此后很快在新解放区流传 。从延安时代开始,女干部们就逐渐流行灰布列宁装 。夏有单衣、冬有棉衣,统一制作发放 。列宁装既不同于西式女上衣,也不同于男式中山装 。目的当然是制服化,冬天大掩襟挡风寒,夏天可以不系扣,形成敞领,穿着方便 。这种不加衬里、不加垫肩、简易的苏式服装,在那种革命激情高涨的岁月里,实在是很具有时代精神的 。投身革命的女性一穿上列宁装,就塑造出一个“女干部”的形象 。列宁是男性,为什么要用他的名字称呼女干部服呢?之所以叫列宁装,是因为要革命化,与西装决裂;男有中山装,女装也要以革命家命名(其实仍来自西装式样),而且表示男女平等,服装式样也可以类似 。采用朴素的灰卡其布面料,带有无产阶级革命派的风采;何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一直以苏联老大哥为榜样呢 。女式列宁装主要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后来略加改制,一直延用到20世纪70年代 。现在就罕见了 。【揭秘延安时期的供给制 延安时期干部服装特点】列宁装的基本款式为:衣领是开、合两用,领口可以敞开,也可以闭合 。敞开时翻作V形领口,闭合时左领子上角纽扣与右领子上角相扣,如同中山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