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不解之谜 清军舰队如此惨败责任在谁( 三 )


效果不俗,“吉野号”发射的鱼雷一发就导致“致远号”瞬间解体 。
那么中国的海军在做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时在日舰“西京丸”上指挥作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的《回忆录》文中描述:““福龙”号鱼雷艇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发射出一枚鱼雷 。当时逼近敌舰约三十米,两目睹此情,本舰已无法躲避,我也只好闭目待毙,谁知鱼雷竟然从舰底穿过 。”
呵呵,原来我军发射鱼雷的时候忘了给鱼雷定深!
但是,北洋海军平时进行军事演习时,无论是用舰炮还是用鱼雷进行实弹射击,都能在行进间命中目标 。李鸿章在光绪十七(一百九一年)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阅海军竣事折》中就说:“四月二十一日,开赴大连湾,北洋各舰沿途分行布阵,奇正相生,进止有节 。夜以鱼雷六艇,试演泰西袭营阵法,兵舰整备御敌攻守,并极灵捷,颇具西法之妙 。次日,驶往三山岛,调集各舰,鱼贯打靶,能于驶行之际命中及远 。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 。”
为什么在实战中就射击不准了呢?据其中下级技术军官战后披露,舰队炮术训练的真相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 。码数已知,放固易中” 。“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
原来这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是个欺下瞒上的豆腐渣工程!
究竟是哪个庸碌无能的指挥官把国家栋梁的北洋水师当作豆腐渣来建设的呢?
根源在志大才疏的门外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
一八五三年,十六岁的丁汝昌以豆腐作坊的学徒的身份投奔太平军,一八六一年丁汝昌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 。同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 。一八六八年,三十二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 。
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 。一八七四年,清朝政府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 。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心情很不畅快 。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一八七七年又到北京去谋求差使 。朝廷让他到甘肃就职 。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 。于是丁汝昌走了老上级李鸿章的后门,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 。一八八八年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 。
这个叛军出身的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 。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 。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 。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 。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 。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
海战中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日俄大海战中日本主将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汝昌居然把排阵型的有利时间白白放弃,自取灭亡 。一八八六年八月,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访问日本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大佐(“定远”管带刘步蟾的英国海校同学)上舰参观后却对旁人说此舰队必不堪一击,因为清朝水兵竟在堂堂主炮上晾晒衣裤;炮管里一摸一把灰 。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有问题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如此涣散,而且更严重的是部队平常不训练?常开炮炮管里会有灰吗?
前面已经说过了,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在战斗刚开始进行了一回舰炮齐射,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丁汝昌摔断了好几根肋骨 。这更是留下了千古笑柄 。古今中外哪儿有一开炮把自己的舰队司令给震成重伤的?说年久失修更站不住脚,“定远”、“镇远”一八八五年才交付,舰龄不足十年,何谈年久失修?学工科的朋友都清楚,不管什么机器保养不保养寿命差很大,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