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忠与奸 为何古代商人多看重信誉二字

钱 , 味甘 , 大热 , 有毒 。偏能驻颜 , 采则流润 , 善疗饥 , 解困厄之患立验 。
贪者服之 , 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 , 则冷热相激 , 令人霍乱 。
其药采无时 , 采之非理则伤神 。
此既流行 , 能召神灵 , 通鬼气 。
若服之非理 , 则弱志伤神 。切须忌之 。
——[唐]张说《钱本草》
俗话说“无商不奸” 。此言一语道破商人唯利是图的嘴脸 。然而 , 此言毕竟也说得太满了 , 没有留下丝毫余地 , 倒让人觉得对商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人分三六九等 , 商人岂能一言以蔽之?
古代商人地位是低下的 , 这是因为那时是农业社会 , 而且有些商人确实唯利是图 , 然而 , 另一方面 , 这也促使有些商人立誓以诚信的面目出现 。
如此两个极端放在一起来看 , 就别有风味了——
【商人的忠与奸 为何古代商人多看重信誉二字】秤与定盘星
西周建国时期的召公 , 传说活了一百多岁 , 西周铭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如召公寿 , 如参寿” 。这里的“参”是星的名字 , 二十八星宿之一 ,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寿星 。关于寿星确切的文献记载 , 最早见于西汉的《尔雅》 , 接下来东汉的《汉书·律历志》中也有记载 。至于福星与禄星 , 则很少有文献单独解释 。民间总是习惯把福星、禄星、寿星并称为三星 , 亦称三大吉星 。
这三大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非常重要 , 缺一不可 。不到万不得已 , 没有谁肯轻易拿它们说事儿 。或许是商人们为了表明自己公平买卖的决心 , 三大吉星被当成了赌注 。这还要从中国的老秤说起——“半斤八两”一词儿中的半斤与八两并非递进关系 , 而是等同置换关系 。这表明我国早期的度量衡中 , 是以十六两为一斤的 。现在偶尔可以在旧货市场看到中国的老秤 , 秤杆上便有十六个刻度 , 每个刻度代表一两 , 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 。这十六颗星都是有来头的——秤杆上的七颗星是代表北斗星 , 六颗星代表南斗星 , 除这十三颗星外还余三颗星 , 分别代表福、禄、寿三星 。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 , 则缺“福”;少给二两 , 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 , 则“福”“禄”“寿”俱缺 。这可以称得上是了不起的毒誓了 。在杆秤提绳和福星之间有颗大星 , 当秤砣挂在这一位置 , 秤盘又无任何东西时 , 提起提绳 , 则两边重量相等 , 秤杆平衡 。这颗大星则叫“定盘星” 。“定盘星”则被赋予了公平、公正、公开之意 。我国历史上 , 最早谈到秤的人是诸葛亮 , 他说:“吾心如秤 , 不能为人作轻重 。”他做的不是市井小买卖 , 而是治国安邦的大生意 。重信义的商人古代许多商人对于信誉二字看得很重 。这和中国传统的教育有关 , 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封建社会中 , 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 , 想要长久立足 , 信誉是最重要的 。《摭青杂记》有过一段动人的记述:宋代东京樊楼旁边 , 有一家小茶坊 , 铺面潇洒 , 器皿雅洁 , 买卖十分兴隆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 , 一位姓李的士人与朋友在此店饮茶 , 匆促之间 , 将一个装有几十两黄金的钱袋遗落在桌子上走了 。数年之后 , 李某再次来到这个茶馆 , 与同行的朋友提起这桩往事 。店主听见 , 立即插话说:“官人所说的这个钱袋 , 被小可拾得 。如果你说的数额相符 , 便可领去 。”李某极为吃惊 , 兴奋地说:“店家果真拾得 , 我当奉送一半 。”店主笑而不答 。茶坊中有个小阁楼 , 店主扶梯而上 。只见楼上收藏了大量顾客遗失之物 , 有雨伞、木屐、衣服、器皿之类 , 每一件都用纸条标明:某年某月某日 , 某种形状的人遗失 。店主在楼角寻得一个小包袱 , 仍原封未动 , 取下楼来询问李某 。李某报了包中黄金的块数和重量 。当面打开检点 , 所言相符 , 店主立即全数交还失主 。李某取出一半要送给这位至诚君子 。店主却推辞说:“小可如果重利轻义 , 早就全部藏进自己腰包里了 。”于是 , 李某感激万分 , 在座的顾客们也都以手加额 , 大为称颂 。名闻海内的晋帮商人也十分重视商业信誉 。史书记载说山西商人“轻财尚义 , 业商而无市井之气” 。他们内部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 并有严格的惩罚措施 。如果有一人搞欺诈行为 , 则为同行所耻 , 乡里所鄙 , 亲人所指 , 并失去经商权 , 也无脸再回故乡 。因此弄虚作假者很少 。这样一来 , 晋商就树立了自己的口碑 , 这种口碑的树立决不是靠花多少广告费可以换得来的 , 同样 , 也不是雇佣多少推销员沿街叫卖可以换得来的 。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 历时66年 , 耗银60465两6钱9分 。花费数万银两 , 历经数代人来建筑一座会馆 , 本身就是一个树牌子的过程 , 一个承诺的过程 , 一个宣扬传播的过程 。会馆内十几处碑刻很有意思 , 它不是帝王御笔 , 文人诗词 , 而是一本建造会馆的明细账 。细观其内容 , 能发现采用的是“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形式 。在支出一栏中 , 打油打酒的几厘银子都有详细记录 。把打油打酒的几厘银子都刻入碑文传之后代 , 是在向全社会树立自己的公平、诚信的形象 。细节之处 , 品牌策划的高明跃然碑上 。明朝商人王心发 , 开了个杂货店 。在经营中很守信誉 , 他教育徒弟极严格 。有一天见到徒弟对买主不周 , 便狠狠训斥一顿 , 他说:“我早给你讲过 , 做生意不能儿戏 , 一定要规规矩矩 。”接着说:做生意的“意”字有讲究 , “意”字上边一个立字 , 就是说见到买主 , 一定要立起来 , 不能坐着接客;中间一个“曰”字 , 立起后要主动对买主讲话 , 而且要和颜悦色;下边是个“心”字 , 就是说做生意要和买方共心 , 讲信誉 。这一套很受老百姓赞扬 。生意自然是越做越大 。奸商种种清人沈起风《谐铎》卷七《鄙夫训世》中就塑造了一个奸商形象:说是徽州有一个商人 , 起先只带千钱外出做小生意 , 后来成为一个富翁 。回到家乡 , 吹嘘说自己有致富奇术 , 所以很快就积资百万 。于是 , 乡里闻风赶来 , 登门请教他的致富奇术 。这个商人待客人坐定 , 遂开口说:“求富不难 , 你们先须治其外贼 , 后须治其内贼 。那么 , 起家致富之道 , 就已经学得一半了 。”众人忙问:“何谓外贼?”商人道:“外贼有五:眼、耳、鼻、舌、身是也 。”闻者震惊 , 但思其必有高论 , 乃细听他说奥妙:“眼睛贪恋美色 , 而娇妻艳妾之类 , 没有金屋岂能藏娇?我出数贯钱 , 买一个丑妇 , 不去管眼睛爱不爱看 , 照样可以传宗接代 , 延续香火 。耳朵喜欢听悦耳之音 , 而笙歌乐部之类 , 又都是花钱的大项 。不是拿银子供养着 , 哪里请得到堂唱 , 留得住家班?我就跑到田头垄上 , 听听秧歌 , 权当作丝竹清音了 。鼻子的毛病 , 无非是要摆上宝鼎 , 买来龙涎 , 香气满室 , 又是一重摆设之累 。我才不愿去闻其香呢 。我终日躺卧于马粪堆里 , 也觉得挺快意啊 。至于山珍海味搜罗毕致 , 无非是受了舌头的欺骗 。我择食而不辨其味 , 根本不去管舌感鲜美那一套 。每天喝酸腐的菜粥 , 也未尝不饱 。最后再说说这笨笨重重的大块身体 , 真正臭皮囊一个 , 但是也是为祸最深的一个 。夏天要穿细葛 , 冬日须裹重裘 , 实际上不过为他人看来美观而已 , 破损的却是自家辛苦积累的血汗钱 。我上尊皇古之制 , 剪叶为衣 , 结草为冠 , 从头到脚 , 一文不费 。这就是我治这‘五个贼’的法门 。”闻者或颔首 , 或茫然 , 或做沉思状 。过了一会 , 又忙追问:“何谓内贼?”答曰:“内贼亦有五:仁、义、礼、智、信是也 。”闻者变色 , 更洗耳恭听 。“仁为首恶 。所谓博施广济 , 要真那么做 , 尧舜也受不了 。我在神前立过誓 , 永不妄行一善 。这样一来 , 省却多少挥霍白费的冤枉钱 。匹夫仗义行侠 , 威风是一时得逞 , 然而倾家荡产 , 到头来也是自受其苦 。我想得干脆 , 见利忘义 , 落得一生享用 。至于礼尚往来 , 古人也太不怕麻烦了 。我的宗旨是来而不往 , 先占人便宜 。智慧这样东西是造物主最忌讳的 。有智慧的人必至空乏贫穷 , 所以我一辈子只求糊涂混沌 , 这样便可常保中庸 , 常守清福 。信用如果真去履行 , 千金一诺 , 那更没甚用处 。不妨口头上非常慷慨 , 内心存着机巧 , 让天下人都知道我是个没有信用的人 , 那样永远也不会有人登门造访 , 麻烦请求 。此五者即是我除这五个内贼的要诀 。精而明之 , 不爱脸 , 不好舌 , 不惜廉耻 , 不顾笑骂 。长此以往 , 则百万之富 , 简直易如反掌 。”闻者无不绝倒 。如果说这位老先生从理论上阐释了奸商的作为 , 那么 , 很显然 , 下面这则记载于洪迈的《夷坚志》中的故事就是“奸商实战”了 。临安一位专赶早市卖熟肉的孙三 , 他每早出门 , 都要嘱咐妻子看好自己家的猫 , 这引起了邻居的注意 。一天 , 那只猫突然跑出家门 , 邻居见这只猫周身深红 , 无不叹羡 。孙三卖肉回来 , 知道猫被邻居看见 , 便痛打了妻子 。此事渐渐传到宫廷一内侍耳中 , 每时派人用高价来收买这只珍贵的“深红猫” , 孙三加以拒绝 , 但内侍求之特别迫切 , 竟用300千钱买走 。内侍想将此猫调驯安帖后 , 进贡给皇上 , 可才过了半月 , “深红猫”便色泽渐淡 , 全成白猫了 。内侍便去找孙三 , 可孙三已经迁居了 。不堪承受之“贱”商人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列入下九流 。与市井流氓、坊间娼妓归于一类 。商人之贱可见一斑 。这种观念几乎在所有人的思想中都是根深蒂固的 。南朝宋明帝刘彧 , 贪残刻薄 , 对商人也极为轻贱 。他的一个幸臣刘休 , 妻子以妒闻名 , 他便亲自判决刘休和妻子离婚 , 让刘休的妾把刘妻打二十大板 , 然后再命这位被逼离婚的妇女在刘休家后园墙旁开一爿小店 , 出卖笤帚皂荚之类的日用杂物 。这自然不是刘彧尚有一点恻隐之心 , 要为这位被他亲自赶出夫家的妇女安排一条生活出路 , 而是为了继续羞辱这位女性 , 因为在当时看来 , 一个品官的妻子被休弃 , 休弃后又去卖日用杂物 , 是最丢人的事情 。这件事也反映出当时对商贾是何等鄙视 。隋文帝也极力贱商 , 他封泰山时经过汴州 , 发现汴州商业繁荣 , 人民比较富庶 , 不是高兴 , 而是极为反感 , 就特地任命以执法严厉出名的令狐熙出任汴州刺史 。令狐熙一到汴州 , 就“禁游食 , 抑工商” , 连居民向街道开着的门都一律堵塞 , 只准从闾巷的大门进出 。汴州经这么一折腾 , 商业明显萧条下来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 特别发布命令 , 禁止五品以上的官员从市上经过 。汉代不准贾人及其子孙当官当吏的贱商政策 , 不但仍被沿用 , 而且连科举考试也不准参加 。当时规定不准参加科考的 , 还有犯十恶重罪官吏的子孙 , 衙门中有如奴仆的杂役的子弟 。在这个问题上 , 又把商贾和当时的重罪官吏子弟、奴仆置于同等地位;在这种贱商法律的影响下 , 有些官员被任命为主管或分管市井工作的 , 也感到低人一等 , 不肯到市中去履行职务 。据《旧唐书·路随传》记载 , 路随被任命为润州参军时刺史李奇不喜欢他 , 故意让他管理润州的市务 。别人为路随抱不平 , 路随却毫不在意 , 坐在市中处理市务 。修史者把路随不以管市为羞当作大事件特予载录 , 反映出当时贱商的偏见是何等严重 。尽管明清以来此风已有所改变 , 但商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低贱的社会地位 。从清代商人的婚姻可以看出其地位没有任何值得夸耀之处 。清嘉、道间 , 有某中丞十分爱财 , 便想与商贾结亲 , 以此发财 。但又怕将亲生女许配给商人 , 让人笑话 , 于是便常常把戚族之女认作自己的女儿 , 与商人定亲 , 之后便大索聘金 , 使家财累积巨万 。商人们为了获取地位和身份 , 也不惜通过婚姻手段 , 花费巨资 , 倾家荡产 , 与之攀亲 , 并炫耀说:“中丞为我亲家也 。”士人对商贾也是十分瞧不起的 。元末明初的张昱有一首《估(贾)客》诗 , 对商贾极尽笑骂讥讽之能事:不用夸雄盖世勋 ,  不须考证六经文 。孰为诗史杜工部?谁是玄经扬子云 。马上牛头高一尺 ,  酒边豪气压三军 。盐钱买得娼栈宿 ,  鸦鹊鸳鸯醉莫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