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保卫皇帝 明代靠特务清代用满族!

保卫国家领导人 , 是各个朝代的头等大事 。如何做好安保工作 , 各朝有各朝的条例和做法 。总的来说 , 越往后安保的规格越高 , 其中尤以宋明两代最为严密 。到了明朝 , 对国家领导人的保卫更为严密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 是引进了现代警卫制度中的“秘密警察”制度……清朝在继承明朝这套国家领导人安保体系的同时 , 对警卫人员的选拔有新规定 , 强调出身 , 直接负责皇帝警卫的掌守门户和侍从兼宿卫两班人马 , 均得由满族官宦子弟来担任 。
1 。宋朝警卫部队规模最庞大
———宋太祖创建“三衙禁军”安保体系
宋朝禁军规模之庞大、体系之复杂 , 都是以往所没有的 。
开国皇帝赵匡胤 , 曾任后周禁军将领“殿前都点检” , 又是通过兵变坐上皇帝宝座的 , 深知警卫部队的重要 , 所以 , 他格外重视禁军的组建 , 营建禁卫精兵的同时 , 又收编地方军 , 扩充中央禁军 , 构筑出了史上最庞大的国家警卫部队 。
宋太祖开宝年间 , 全国军人37 。8万人 , 其中禁军便有19 。4万人 。后来每位皇帝都重视禁军的建设 , 宋太宗至道年间全国军人66 。6万 , 其中禁军35 。8万 。到宋仁宗庆历年间 , 全国禁军达到了82 。6万 。
值得注意的是 , 宋朝禁军不只保卫皇帝 , 还保卫国家疆土 , 为国出征 , 所以有的驻屯地方 , 但大部分护卫京城 , 驻扎于汴京城外 。禁军很讲究训练 , 《水浒传》中的林冲便是汴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 其枪棒功夫尤其出色 。
“京军”中担任皇帝警卫任务的“精兵” , 要求日日练武 , 骑兵每天五练 , 步兵每天四练 。
宋朝国家领导的警卫体系 , 主要由“殿前司”、“侍卫司”、“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司”、“骐骥院”等几部分组成 , 总称为“三衙禁军” , 每个司内又细分若干单位 , 承担不同警卫任务 。
在皇宫和皇帝身边的贴身警卫 , 都是从庞大禁军中优选出来的 , 分为“班”、“直”两批人 , 轮流上岗值勤 。
宋代禁军不少都是摆设 , 仪式化明显 。因为禁军实在太多 , 到国力下降时 , 连军饷都没有 。宋神宗赵顼便曾为此感叹道:“穷吾国者 , 冗兵也 。”后来 , 朝廷每年都进行一次禁军整并 。到南宋时 , 禁军的规模便缩减很多 。
被俘虏的宋朝皇帝
坐拥最大规模的警卫部队 , 宋家天子防住了叛臣贼子 , 却挡不住外族侵略 。
宋朝有三位皇帝被俘 , 即宋徽宗、宋钦宗和宋恭帝 。徽、钦因靖康之难被俘 , 早已为人所知 , 宋恭帝是因为南宋向元朝投降而被俘 , 当时他还是个小孩子 。
2 。明朝引入秘密警察侦探最到位
———明太祖建立“十二卫”安保体系
到了明朝 , 对国家领导人的保卫更为严密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 是引进了现代警卫制度中的“秘密警察”制度 。在尚未称帝时 , 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属警卫团———“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 , 称帝后次年又扩编为“亲军都督府” 。
明代军事单位分卫、所 , 卫的负责人称为“卫指挥使” 。在全国军队卫、所基础上 ,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 , 撤销了此前的皇家警卫团“亲军都督府”和“仪銮司” , 创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卫力量———“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 , 简称“锦衣卫” 。
随后又组建了“旗手卫”、“府前军卫”等十二个禁卫机构 , 总称“上十二卫” 。十二卫的指挥权不属于明朝的国防部“五军都督府” , 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 。
“十二卫”体系中 , 数锦衣卫最厉害 , “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 与汉武帝时的“绣衣直指挥使”差不多 , 但规模和权力更大 。
明成祖朱棣对这套安保体系很青睐 , 篡位当了皇帝后便恢复了一度被朱元璋撤销的锦衣卫镇抚司 , 并将十二卫亲兵扩充为二十二卫 , 建立了一套比汉唐更先进的、“军队与警察”相结合的国家领导人保卫体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