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成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 。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 。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 。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 。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江由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
【运气成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 。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 。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三国志》邓艾传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 。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 。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 。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 。这几千人将面对江由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 。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三国志》邓艾传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 。
“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 。前面就是江由,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 。因为,一旦这座江由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 。但是如果江由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
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 。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 。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 。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 。可以说江由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
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江由,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 。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8),退守剑阁 。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 。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 。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 。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江由,所以只有投降 。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 。就象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 。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 。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 。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 。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 。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 。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 。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 。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 。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9) 。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 。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 。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 。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 。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