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太监造反事件 皇帝含恨而死( 二 )
大和末年 , 文宗设谋铲除宦官势力 , 刘蕡对策中的意见 , 显然发生了影响 。文宗皇帝要做的第三件事 , 是任命宋申锡为相 , 分散宦官的权力 , 令他谋划铲除宦官势力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 , 文宗命宋申锡为相 。宋申锡在朝野口碑极好 , 累官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 。在朝臣之中以清介廉洁 , 不结朋党著称 。在长庆、宝历世风浇薄 , 朋党骤兴之际文宋任他为相 , 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激励人民的效果 。但文宗这一拨乱反正的果断行为 , 立刻引起宦官的政治警觉 。加之宋申锡在谋划铲除宦官的过程中 , 事机不密 , 宦官先发制人 。枢密使兼右军中尉王守澄 , 指使军虞侯豆卢著诬告宋申锡勾结漳王李凑(穆宗第六子)谋反 。次年宋申锡遭贬 , 计划失败 。
宦官头目王守澄 , 从宋申锡事件得出结论 , 必须严密监视唐文宗 , 控制他的一言一行 , 才是自全之策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秋天 , 王守澄推荐郑注做御医给文宗治病 , 又推荐心腹李训给文宗讲说《易经》 , 二人就成为文宗贴身近侍 , 文宗举手投足无不在二人的监视之下 。文宗却反守为攻 , 给二人以高官厚禄 , 使为己用 。命郑注为太仆卿 , 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 , 第二年秋大义提升李训为宰相 , 命郑注为风翔节度使 , 让二人内外呼应 , 严厉打击当权的宦官 。先后将杀害宪宗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 , 实现了铲除宦官的第一步计划 。要想彻底铲除宦官势力 , 朝廷必须掌握更多的武装力量 。于是李训又举荐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 , 希望两人在赴任之前 , 协助京兆少尹罗立言、金吾大将军韩约、御史中丞李孝本等 , 召募吏卒诛灭宦官 , 除恶务尽 。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10月21日在紫宸殿举行早朝时 , 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 。宰相李训则提议 , 天降祥瑞于皇宫 , 是大唐再兴的吉祥之兆 , 皇帝应亲往礼拜上天 , 以求国运 。于是文宗皇帝来到含元殿暂驻 , 命宰相、中书、门下省官吏先往观看 。众吏看后奏称 , 不似大降的真正甘露 。文宗再命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 , 率领全体宦官前去察看真实 , 即刻回报 , 以定行上 。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内时 , 发现韩约惊慌失措 , 又发现院内埋伏兵卒多人 , 迅速夺路而逃 , 使引诱宦官至金吾院一举歼灭的计划遭到失败 。宦官逃到含元殿之后 , 胁迫文宗乘轿入内 。李训、韩约等人急忙上殿保驾 , 发生激斗 。金吾卫士及御史台兵卒约500余人上前奋击 , 杀死宦官数十人 。但宦官将李训打伤在地 , 抬着文宗逃入宣政门 , 将门紧闭 , 朝臣惊散 , 李训逃往终南山佛寺避难 。这就是历史上株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事件 。
宦官胁迫文宗进宫后 , 当即派遣神策军500人持刀出宫 , 逢人便杀 , 死者约六七百人 。接着关闭城门大行搜捕 , 又杀1000多人 。参与其事的官吏如李训、王涯、贾、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人 , 均先后遭到捕杀 。甘露事变之际 , 郑注正率领500兵卒赴长安 , 中途遇变返归凤翔 , 亦被监军宦官杀死 。这些官吏还遭灭族之祸 , 株连甚众 。甘露之变以后 , 由于官吏大批遭杀 , 朝臣空员极多 , 无人理事 。宦官们更加专横 , 皇帝更加受辱 , 文宗不久即含恨而死 。至此 , 唐朝的统治更加黑暗 , 直到最后一位皇帝唐昭宗时期 , 内廷与外藩合力才最终铲除宦官实力 。不过 , 这时的唐朝已经离最后的分崩离析不远了 。
推荐阅读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中国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是谁?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 中国历史上喜欢与和尚私通的四位皇后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冻死者难以计数
- 张公艺九代同堂 中国史上唯一九世同堂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