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漂泊异乡的普通人,在自由定义「活法」
《很高兴认识你》第二季播出有一阵了,口碑有余,也不缺自来水热度。它是我最近的睡前节目,「用最平淡的语调把一些生活/人际/自我冲突讲出来」,看完就能收获满满的治愈。

文章插图
本季风格还是延续疗愈感,「探寻和对话」的本质不变,从田园乡村移步至都市犄角,深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通过对他们的生活展示来打通和普通人的心灵链路。
最近几期节目讨论的话题都还挺让人触动的,泪点频出。慢综的后劲往往就在于,就着一个点也能延伸出丰富的韵律,宽度与深度都能做齐活。
#代际沟通也是一场双向奔赴#
有一期内容讲到了代际关系修复。
「多子女家庭一碗水端平很重要」,在我们之前的亲子话题推送里多次提及。节目里的一个北漂女孩,就成长在多子女家庭,从小要与弟弟妹妹们瓜分母爱。
她们家重男轻女,生到有弟弟为止。妹妹和弟弟年龄差很小,在都需要母乳喂养的年纪,妈妈只会喂弟弟。
条件有限,母亲又想多省钱,家里买东西永远没有这个长姐的份,说她是大孩子了不需要吃零食,但她真实想法当然是也想吃。(我也见过二胎家庭,父母指责老大“这么大了还吃啥零食”,这里真的戳)

文章插图
她在镜头里大呼妈妈曾说过很多「渣母理论」,比如没有多子女的母亲真正可以一碗水端平。
这个姑娘还算乐观的,自己离家独自北漂,过着还不错的生活,收入也体面。成年之后再回首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比我想象中要平和。虽然泪洒现场,但有勇气跟母亲捅破那层窗户纸,说明早就已经释怀。
而看着女儿采访的母亲,也全程点头赞同女儿的「控诉」,她是会反思的母亲。她会因为阿雅cue到女儿的生活潸然泪下、也会跟着女儿去出租屋,看到环境确实还不错而欣喜、在老家会担心女儿真的住地下室吃泡面......虽然不擅长表达,但也尽力在弥补一些缺憾。

文章插图
现实里的父母,把爱均衡地分给每一个孩子真的是必修课。另外,成长期被不公平对待过,也尽量不要把这种怨气带到成年后,就像周雨彤说的「感受偏差」,这段话还挺温暖的:

文章插图
退一步说,成年后的我们也还有大把做自己的机会,去重建原生家庭不曾给予过的自信。
另一位素人刮刮油(自媒体博主)的家庭呈现了特别有代表性的两组亲子关系。
一方面,他跟父亲有过隔阂,强势老父亲望子成龙,但因为做不到那个程度而常常难过,父亲则反击是他太敏感多疑。他一直在挫折教育环境下长大。
两代人的心结,在有意制造的家庭饭局中才终于打开。我们能看到老父亲即便在承认错误的时候,也还保留着一丝作为父亲的倔强,不表达爱、从不夸赞孩子、习惯性否定是那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主流。

文章插图
但就像是这位博主说的,很多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值一提的挫折,却是对子女无法逾越的打击。
所以这位遭受过冷遇的儿子,在自己成为父亲之后,并没有把那种欠妥的教育方式延续给孩子们,三个小孩在环绕式的爱护下长大,身心健康。
我觉得节目最让人舒服的地方是,它提出问题,但态度客观中立。
在通过对不同家庭形态和相处方式的呈现下,我们看到了反思的父母,也能看到反思中的子女。
有一对不理解孩子职业潮流的父母,虽然嘴上说希望他安稳做个老师,却也一直默默了解孩子在做什么,试图拉近彼此的间距。

文章插图
有时候亲子的磨合需要放下身段去沟通。

文章插图
亲子关系的修复,就像是一场双向奔赴。
它需要父母主动认识到不足,去追上儿女的步伐,同时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大家都在不断试错中成长,也需要子女用包容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与父母和解,也是在与自己和解。
推荐阅读
- 这群男星穿越火海、当山村教师,职场体验综艺走进真职场
- 温暖的“云上小店”,少不了这群可爱的人
- 抛开伦理和道德,人肉到底能吃吗?这群食人族,却因遭受“诅咒”
- 《大湾仔的夜》温暖催泪,美食音乐抚慰异乡人,张智霖被打动,布瑞吉欧阳靖惊喜空降
- 独居不“漂泊”,《毛雪汪》等慢综艺聚焦异乡打拼的年轻人
- 这群人间油物,又开始作妖了?
- 《德云斗笑社》第二季:这群人可算是把综艺玩明白了,笑得牙疼
- 大哥队|《牛气满满的哥哥》:都快收官了,这群孩子却依旧如初,愣头青
- 后厨|带一位干饭店的看《中餐厅》,他说了六个字:这群明星好脏
- 节目组|对不起,这群哥哥真的追不起来!节目赛制变了,刘维的男团梦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