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Robotaxi再升温 盈利远为何难抵产业热情?

本文转自:中国汽车报

量产|Robotaxi再升温 盈利远为何难抵产业热情?
文章插图

Robotaxi的发展再次按下快进键。
国家和地方层面接连发布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北京市正式开启Robotaxi收费运营服务许可,给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落地指明了政策导向,无疑是产业发展的强心剂。而近期共享无人车领域接二连三的合作,也在用实际行动表明行业的普遍共识与决心——瞄准未来,提前布局。
实际上,Robotaxi自发展以来遇到的难题不少,此前也多次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核心点聚焦于盈利难和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难。“也有行业投资者看空这个行业,但一路看下来,行业热度有增无减。”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负责人对《中国汽车报》采访人员表示。

Robotaxi迎来合作热潮
2021年12月29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Waymo达成合作,旗下品牌极氪将为Waymo One无人驾驶车队提供专属车辆,Waymo计划在美国部署这款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这是全球首款Waymo和主机厂官宣的为完全无人驾驶Robotaxi服务打造的车型。
在此之前,小马智行在12月24日宣布与一汽(南京)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Robotaxi的前装量产。双方还计划共同建立自动驾驶示范运营车队,在广州、北京、上海、长春、南京等地开展商业化运营合作,共同实现Robotaxi的规模化落地。
12月21日,广汽集团官宣同文远知行、如祺出行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将基于各自优势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车型设计、研发、量产和商业化运营。三方计划,在未来几年逐步建立起一支Robotaxi车队并实现商业化运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向全国辐射。其中,计划于2022年在如祺出行平台上线Robotaxi运营,为用户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同日,T3出行与智行者举行战略签约暨首批车交付仪式。由智行者改制生产的首批Robotaxi正式交付给T3出行。双方还表示将共同探索Robotaxi落地创新模式——“自动驾驶+正常驾驶”模式,即在指定自动驾驶测试区域采用自动驾驶,超出该区域的其他区域则由安全员担任驾驶司机接手驾驶权,如此可以打破Robotaxi的区域界线,满足更多人的日常出行所需。
更早一点的12月8日,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携手Momenta在上海试行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首批部署20台Robotaxi运营车辆。下一步,享道Robotaxi上海车队规模将增加至40台,并在苏州上线20台运营车辆。2022年计划登陆深圳,实现整体200台的运营车队规模。
面对自动驾驶浪潮的来袭,牵手科技公司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整车企业的选择,双方的合资与合作更是屡见不鲜。当汽车行业竞争已经从传统的机械、动力的比拼转向软件、自动驾驶技术的PK,整车企业对新技术的追求更加急迫,而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似乎成为最优解。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方寅亮对采访人员表示,对于整车企业来说,要找准关键环节,以此来构建起新的合作联盟与战略关系,才能够应对未来的产业变革。
同样,对于科技企业来说,要想进军潜力巨大的共享出行市场,其面临的一大困局在于缺乏整车平台及整车设计、制造能力,因此必须在众多车企中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
盈利还需集齐技术、量产与场景
前述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负责人指出,从市场规模与增长空间来看,Robotaxi无疑是目前自动驾驶领域最有成长空间的领域之一,其商业化价值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 量产|Robotaxi再升温 盈利远为何难抵产业热情?】“然而,除了政策、法规以外,技术、量产实力与商业场景是自动驾驶落地缺一不可的因素。无论是对整车厂还是科技公司来说,集齐三大能力都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众多整车企业联手科技公司、地方政府的合作。”他坦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