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十大秘闻( 四 )


我曾看过一个协作配套项目表,仅中央各部、中国科学院、部队科研生产部门以及地方工业部门就有数十家数百项重要的配套项目直接与原子弹爆炸有关,涉及机械、电气、电子、轻工、化工等许多行业 。
这里举几个例子,将原子弹托举起来的铁塔,是北京地方工业生产的;为隔除各测试点电容的影响,需要用塑料布覆盖,这些塑料布,数量甚为可观,也是地方工业生产的;爆炸前,每个人都要戴上一副防止光辐射的眼镜,这也是民用工业生产的 。还有从新疆境内主要火车站向核基地运输庞大的物资和人员,大量的解放牌汽车,一条一条长龙通向罗布泊,从天上往下看极为壮观,这些汽车是机械工业部生产的 。还有许多测试仪器,如高速照相机、特殊示波器、精密天平、精密电表等等,缺一不可 。总之,几乎各行各业都为原子弹爆炸出了力 。
十、中国人勒紧裤腰带研制出原子弹,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搬上银幕可获得奥斯卡奖
我国的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 。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同样度过了每天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时期 。
但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却出现了奇迹,科研人员热火朝天,没有灰心丧气,没有消极沉闷,整个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员,像蒸汽机车一样,加上点煤、水,就用尽全力向前奔驰 。
科研人员每天在食堂都吃不饱,但回到研究室立刻开展工作,两个多小时后,肚子提抗议了,于是有的人拿出酱油瓶冲一杯汤;有的人挖一勺古巴黄色糖冲一杯糖水;还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枣,含到嘴里 。“加餐后”立即又埋头科研工作,就这样坚持到下班 。大家自我鼓励和互相鼓励:喝一杯酱油汤或糖水,应坚持工作1个小时以上;吃一粒伊拉克蜜枣,应坚持工作1个半小时以上 。
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当时是院理论部主任,他的岳父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有时支援他一点粮票 。他拿这点粮票,作为奖励,谁的理论计算又快又好,他奖励谁几两粮票 。在当时从事国家尖端技术的人员,能得到几两粮票,是一种最高奖赏,今天的人们是无法理解的 。
两弹元勋邓稼先
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从长城外爆炸物理试验场回来,途中买一点青颜色杏子,回到院内送了几个给我 。因快要下班了,正是饥饿的时候,我既没有洗手又没有洗杏,马上吃进肚里,是苦是涩是酸,也未来得及感觉,但觉得有了点力气,就继续加了一会儿班,看着窗外还未落山的太阳,说了一句“光亚同志今天真是雪里送炭” 。这件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
远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百万大军在那里从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里大戈壁的客观条件本身就很艰苦了,在三年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断炊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罗布泊本来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树叶、沙枣树籽,甚至骆驼草,几乎都被他们拿来充饥了 。
这里我想起当时的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的一段话:“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立即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试验基地吧,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辛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今天的朋友们,你们可曾想到过曾经有过如此困难、如此忍饥挨饿的人把原子弹搞出来 。有了他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强大中国 。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看到的能量是闪光,科学家把它叫做光辐射,有极强的亮度,但是它比起从事我国原子弹事业的科技人员的内心的闪光,也只是第二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