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代帝王的?

汉光武帝刘秀(前5—57年),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西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25-57年在位) 。但我们知道,刘秀虽有着前朝血统,但他却是一介布衣,曾经的放牛娃、庄稼汉,和他的先祖刘邦及后来的朱元璋等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打下了天下,实现了灭莽复汉的“中兴”伟业 。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后汉” 。刘秀的“中兴”,是重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只不过这个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汉”的称谓罢了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 。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他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那么,刘秀凭什么堪称是史上最有学问的皇帝?他是怎样从一介布衣变成一介书生、又从一介书生成为一员勇将、再从一员勇将成为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的呢?今天乐奀就和大家一起说说刘秀的故事!
一、虽为皇室后裔,沦为一介布衣
刘秀的确是前朝皇室后裔,他这一脉来自于汉景帝刘启 。史载有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典故叫“唐姬误会”,讲的就是刘秀先祖刘发阴错阳差富有戏剧性的诞生史,因此史上有“一场误会延续刘汉王朝二百年”之说 。
话说某一天晚上,西汉第四位皇帝、刘邦孙子景帝刘启要去一名叫程姬的妃子那里过夜,准备临幸程姬 。对于身处美女成群结队的后宫、尤其是对于地位较低而与皇帝难得一见的程姬来说,那是很激动的事情 。可是,“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不愿进” 。为什么呢?因为适逢程姬大姨妈到来,但事先有没请假告知 。为不扫景帝性致,她机智地想到一个办法,叫来自己身边的一个唐姓侍女,让她代为自己上床陪侍景帝 。而“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 。
事后汉景帝才发觉并不是程姬 。上就上了吧,这是皇帝的权利!不久,发现侍女还有喜了 。既然生米做成熟饭,景帝干脆明媒正娶,把她封为唐姬 。等生下儿子,于是就取名为刘发,是为景帝刘启的第六子 。“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 景帝共生育14子,刘发因为生母身份卑微而被被封到了长沙这么一个“卑湿贫国”为王 。后来景帝一高兴又划了武陵、零陵、桂阳三个郡,曾经的刘打发变成了刘大发!
长沙王刘发的儿女也不少,光史料上记录的,就有十多个 。第十三个儿子,叫刘买,被封为舂陵节侯,从此在舂陵定居 。刘买的小儿子,叫刘外,官至郁林太守,尽管不再享受王侯待遇,但有个太守干干也不错刘外的儿子叫刘回,最高任职是巨鹿都尉,官职比他爹差多了 。初元四年(前45年),袭爵的刘买之孙刘仁上书经汉元帝同意,偕同族人迁到了南阳郡蔡阳县白水乡,刘回是刘仁的从弟 。
刘回的儿子叫刘钦,南顿令,一县之主 。公元3年,刘钦就死了,留下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最小的儿子就是刘秀,这时才9岁 。只好一起寄养在叔叔刘良家 。本来,由于是宗室子弟,可以按时领到皇粮,享受财政拨款 。不想,这种待遇没享受多长时间,王莽篡位了,天下不再姓刘 。没办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去吧!刘秀只能老老实实种地,规规矩矩放牛 。就这样,他就成了一名普通的庄稼汉,“性勤于稼樯” 。如果说后来没有参与起义,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少了一个好皇帝,但也会多出一个优秀的庄稼汉、好把式 。刘秀随时正宗的皇室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的一脉,按说承继帝位,压根儿没份!
史载,刘秀“重慎畏事”,办什么事都小心谨慎,显得有些胆小怕事 。在家里,都是听他大哥刘縯的 。刘縯性格非常豪爽,一直“好侠养士”,喜欢结交朋友,收留宾客,有点像《水浒传》中宋江、柴进的感觉 。
【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代帝王的?】二、研修今文经学,成为一介书生
世界教育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太学 。当时,太学规模很小,只有5个老师、50个正式学生;设5个五经博士(教师),分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每个老师带10个弟子(太学生) 。由于太学成为从政的重要途径,所以入学需求十分旺盛,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昭帝时学生增至100人,宣帝时1000人,成帝时更是猛增至3000人 。到了公元4年,正在辅政的王莽为了最终称帝,拼命拉拢读书人,其中重要的一手就是太学扩招 。他扩建学生宿舍,增设经学学科,增加教师编制,把每个教师所带学生的名额扩大到360人,使太学生的员额迅速扩大到万人,同时还在个郡县设立分校 。貌似重视教育,实则在搞面子工程,有违教育规律 。当今所搞的教育产业化而盲目扩招建校,颇有诸多类似之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