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代帝王的?( 二 )
无论怎么说,太学扩招,使刘秀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有了到国家最高学府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公元14年,也就是刘秀二十岁的那一年,他主动要到长安上学进修,上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由于家庭条件的窘迫,刘秀去长安上学的路上,没有盘缠,就跟同学合伙买了一头驴,拉着驴车,一边去长安,一边在路上用驴车搞经营,在路上还卖票,搞点运输,挣点生活费,这也表现了他很好的经营头脑 。
刘秀来到太学,师从庐江人、中大夫许子威先生学习《今文尚书》,而且一学就是三年 。顺便说一下,我国的经学在两汉时期,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当年秦始皇大搞“焚书坑儒”,有儒生冒着生命危险珍藏下来一些儒家书籍,采用先秦时通行的小篆字体写的,被称为“古文经书” 。而由幸存的经师口授,由学生们采用西汉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儒家著作,则被称为“今文经书” 。古文经学则讲究名物训诂,要求按字义讲经,注重考证,经书上没有的东西不能乱扯,反对谶纬灵异;而今文经学讲究微言大义,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入时下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宣传君权神授,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事变迁,很得大汉王朝君臣的欢心,所以被列为官学教材 。
对于今文经学的学习要求是重在把握精神实质,“略以其意属读而已”,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所以,史家说刘秀“略通大义”、“大义略举”,并不是说他“学得不怎么样”、“只知道大概”,而是说他很好地把握了《今文尚书》的精神实质!对刘秀来说,这三年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种田的日子很无奈 。并且,这期间刘秀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批对他人生有巨大意义的同学 。这些对于刘秀的未来,影响巨大 。
其实,权威史籍的记载和他一生努力学习工作的事实表明,他在太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 。刘秀后来成为有本事、有作为的皇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有与之相符的“学力”:他能够学以致用!
三、随兄参加义军,变为一员勇将
如同当今很多大学生一样,离开校门一刻即是失业之时 。三年长安太学毕业之后,刘秀又回家接着回去种田 。在他二十八岁的那年,机会终于来了!
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秀的大哥刘縯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 。
地黄三年(22年)年底,皇族意识极强的刘縯终于在家乡南阳舂陵起兵,向王莽发难 。刘縯将他的部队号称“柱天都部” 。而且这支部队与其他起义部队有不一样之处,因为整个部队是以舂陵周边的刘家宗室子弟为核心组建的,一家老小、兄弟姐妹、远亲近亲一起上战场 。这支部队里有刘秀的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小妹、二姐夫等,当然还有刘秀,纯粹就是一个兄弟连加亲友团,合计多达八千人之众 。他叔父刘良起初不同意起义,但他的妻子儿女还是跟着征战 。起兵前夕,刘秀的母亲突然病故,在紧急的形势下,刘秀和兄弟姐妹竟然来不及为母亲置办丧事,刘母最终由娘家人安葬 。不知老人家在九泉下能否理解,刘秀和他的兄弟姐妹,这是要争分夺秒,为王莽乱世送葬 。
行进的队列中,刘秀骑着大黄牛,手提大砍刀,努力向前 。在艰难的情况下,刘秀的兄弟姐妹们在南阳一连打了几场胜仗 。刘家的宗室子弟们,也都很争气,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刘秀骑牛斩杀新野尉屠天刚夺马的故事,更一时传为佳话 。在攻占了棘阳县后,刘縯决定下一站就要攻打南阳郡的首府宛城 。但刘縯犯了军事上冒进的错误,在一个叫小长安聚的的小城镇,被王莽的主力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刘秀在混战中“单马遁走”,并救出小妹刘伯姬,但他的二姐刘元和三个外甥女,都被敌人杀死了 。他的二哥刘仲及族中刘氏兄弟几十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其中就包括刘秀叔叔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 。
小长安战败后,刘縯、刘秀和他的兄弟姐妹,依然有决心和王莽的部队血战到底 。而他们一开始就和当地的两支绿林军分支新市军、平林军结成联盟 。由于人心所向,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义军将领们合计拥立舂陵侯刘仁的曾孙刘玄为帝,即为更始帝,复用“汉”的旗号 。本来有机会当皇帝的刘縯,因为新市军、平林军将领们认为刘縯治军严明而不得自由,最终刘縯被刘玄封为大司徒,刘秀则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
推荐阅读
- 如何客观评价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武帝时期谜案 窦婴之死与“先帝遗诏”
- 为什么汉光帝刘秀没有被后世推崇?
- 陈阿娇被汉武帝废掉真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 刘秀后人太有才 把其陵墓造得像是仰卧的刘秀
- 汉武帝刘彻为何被冠以“薄情郎”的称号
- 汉武帝靠什么来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呢?
- 遭汉武帝阉割 其中一人之女当了皇后
- 平阳公主讨好弟弟汉武帝 送卫子夫李夫人进宫
- 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代雄主 但知道他的生肖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