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毫米山炮是大炮 解放前的条件重炮只能靠进口( 二 )


北伐完成后 , 因为此时军队数量膨胀而大炮的生产基本停止 , 国军的大炮装备就很差了 。到军队编遣时 , 多数中央军每师能有一两个连大炮就算很不错了 , 而此时的炮兵连 , 也已不再是北洋时期的六门制 , 多数能维持四门制 , 有的只是每连两门而已 。到是杂牌军中 , 尚有部分师继续维持了师属炮兵团的编制 , 比如五省联军改编的王金钰师、西北军的韩复榘师、石友三师、孙良诚师、直鲁联军改编的刘珍年师、徐源泉师等 , 均有师属炮兵团的编制 , 但此时的炮兵团已经不再是编制75山野炮54门 , 而多数已减少至36门了 。东北军和晋绥军的大炮装备是最多的 , 但两军均没有将炮兵团编到师 , 而是平时集中管理 , 战时配属各师作战 , 但就总数来说 , 东北军与晋绥军的炮兵是最强大的 。
到了抗战时期 , 由于全国再没有哪一家能够生产大炮 , 而全靠进口 , 故此时队属炮兵的装备也下降到了几乎最低点 , 许多正规军的陆军师一门大炮也没有 , 战时能够得到的加强平均也少于一个连的水平 , 许多中央军的王牌军 , 才有一个12门制的75毫米山炮营 , 就算是特别牛逼的了 。长沙保卫战时 , 曾在北伐时以铁军著名的第四军 , 全军总计仅有一个军属炮兵营 , 共有75毫米山炮12门 , 所属各师一门大炮也没有 。因为任务的需要 , 第九战区配属给该军一部分炮兵 , 计有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营共6门 , 76.2毫米野炮一个营计11门 , 75毫米山炮一个营计12门 , 37毫米战车防御炮一个连计4门 , 加上该军那12门75山炮 , 总计不过45门火炮 。在今天 , 象上述这种口径的火炮 , 而且只有45门 , 即使是配属给一个主攻的步兵连 , 连长大概都会一肚子不满 , 但在当时 , 一个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著名的第四军一个军 , 能有这样的火炮配备 , 在九战区炮兵参谋长陈宏樟眼中 , 却被描绘成“炮兵……火力相当强大” , 从这位当年的炮兵业内人士的口气中 , 我们应该能够知道当时炮兵的情况了吧 。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 , 由于有了美国的外援支持 , 重炮方面有所加强 , 美制105毫米的榴弹炮已经装备到少数几个王牌军(整编师) , 但直到这个时候 , 即使是五大主力这样的部队 , 每个师(整编旅)的大炮 , 也最多没能超出12门 , 而且也全是清一色的75山炮 , 就是谷子地不屑一顾地说出的那种小山炮 。象李弥第八军这样算是很有名气的嫡系中央军 , 一个军总共仅一个8门制的105榴弹炮营 , 所属各师的75毫米山炮营 , 也都是8门制;东北战场也小有名气的新七军 , 全军不过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连 , 还是上级配属的而不是编制内的 , 所属三个师中 , 只有新三十八师有一个12门制的75毫米山炮营 , 其他两个师一门大炮也没有 。至于中央嫡系以外的杂牌军队 , 就更不用说了 , 比如淮海战役中 , 象四十四军这样的部队 , 全军只有11门半个世纪以前出厂的旧式沪厂造仿克式75山炮 , 下属的师一门也没有 。
至于中共军队的情况 , 以前的不说了 , 就说装备改善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吧 , 以装备最强大的东北野战军中装备最好的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三十八军)为例 , 到了大决战时 , 全纵也就是仅有75山炮30门 , 75野炮13门 , 105榴弹炮9门 , 所属各师一门也没有 , 全由纵队掌握 , 战时根据需要向下配属 。
这是东野的情况 , 全军最牛最牛的了 。其他的部队 , 谁敢和东野比呀 。当时陈谢集团奋战豫西时 , 其九纵全纵队仅有山西造75毫米山炮3门 , 最强的四纵 , 也不过全纵8门75山炮而已 。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战役时 , 其王牌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一军)全纵队连一门75毫米的山炮也没有 , 威力最大的重武器也就是13门不同口径的迫击炮而已 。
《集结号》反映的中原部队 , 其装备情况远不如华东 , 更不如东北 , 但要比西北强 , 估计和陈谢集团差不多 。即使他们真能象东野那样的牛逼 , 哪个连长敢那么大市 , 对一门四一式75山炮如此的不屑一顾 , 又有哪个团长敢对于一门新缴获的75山炮那么随便地调配 。别说作为一个中原部队的连长团长就敢对四一式山炮那么地不屑一顾 , 即使他就是华东的或是东北的 , 即使他是个旅长师长 , 缴获一门基本完好的四一式山炮 , 也够他乐几天的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