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笼子艺术 揭秘宋朝历史上的另类“笼子”

治权被关进扯皮的“笼子”,那些作风硬朗的文臣感觉很不爽 。熙宁年间,王安石就说:“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即治道何由成?”但宋神宗听则听矣,“笼子”照编不误,一方面重用新党搞改革,一方面又把旧党首领富弼的女婿冯京任命为枢密副使,后又提拔为参知政事,时时拖着荆公的后腿 。
把权力关进“笼子”,庶几成了口头禅 。
说白了,就是用制度来约束、监督权力人群 。这方面,古人也在做 。比如说宋朝,皇帝们看起来像是不错的匠人,也编了许多“笼子”,效果固然是有一些,但是,如果求全责备的话,怎么看怎么另类,有的甚至很逗 。
以享乐做“笼子”
宋兴于五代之乱,那是一个“城头频换大王旗”的时代,赵匡胤看得比谁都真切 。短短五十三年,五个家族轮流上,八个皇帝被杀,下岗者更如走马灯 。原因在哪儿?枪杆子决定印把子!不把兵权关起来,今天黄袍加身,明天说不定又被人脱下来 。于是,赵匡胤开始编“笼子” 。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赵匡胤编的即是享乐主义的“笼子”:“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你们……多积点钱,多置点田产房屋,……快活的过日子 。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无猜,不好吗?”
与此同时,他还对制度进行细化 。军队的指挥权被他一分为三,谁也别想轻易调动部队;特别是将带兵权与指挥权分开,最为有效,带兵的无权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无权带兵 。如此一来,发生军事政变的可能,几乎为零 。
这也是宋代重文抑武的源头 。风气一开,武将集体蔫菜,兵权没了,地位亦每况愈下,只能生活在享乐的“笼子”里 。《宋史》载,名将曹彬做枢密使(国防部长)时,路遇文臣车马,要“引车避之” 。韩世忠曾议买新淦官田,高宗闻之大喜,特赐御札,把这块田赐给他,前提是----卿把兵权交出来吧 。不愿意?弄个莫须有出来整死你,岳飞是个血的教训!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 。”
以扯皮做“笼子”
“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之 。”
两宋许多皇帝都说过类似的话 。看起来文臣的境遇要比武将好一些----治权在手,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绝非诳语 。但是,等待他们的同样也有“笼子”,其要旨即是扯皮 。
扯皮这个词,不好听,如今还有胡搅蛮缠、没原则、扯后腿等引申意 。但就管理学而言,它却有不可或缺的制衡作用 。宋代皇帝称它叫“异论相搅”,即同时起用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大臣,以相互牵制 。
徐度《却扫编》云:“国朝中书宰相、参知政事,多不过五员,两相则三参,三相则两参 。”当然也有其他状况,不过独相为大的局面极少 。宋代皇帝大多深谙此道,多设几个宰相,让他们吵架去,自己好火中取粟,稳坐裁判交椅 。如宋真宗一边升任王钦若为宰相,同时又任命与其政见不同的寇准为相,还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 。”昏庸如宋徽宗者,亲政之初也知道实行所谓“邪正杂用”,旧党韩忠彦、新党曾布同时为相,更是典型的扯皮“笼子” 。
有了这只“笼子”,宰相想“进退人物,随意在手”,就不容易了 。如咸淳年间,贾似道权倾中外,但宰臣程元风、江万里等人,仍然“微露锋颖”,公然当众与贾似道作对 。这种情形不光在朝廷,地方上也是一样 。
两宋路以下各级衙门,从来就没有“一支笔”的说法,主官的拍板权还不如现在的村支书,副职如同知、通判、主薄等都有通签文书的权力,他们一扯皮,主官必头疼 。嘉祐六年,苏东坡以大理评事判凤翔府,芝麻大的小官也敢与韩琦顶牛,靠的就是通签权,令韩琦抓狂亦无奈 。
治权被关进扯皮的“笼子”,那些作风硬朗的文臣感觉很不爽 。熙宁年间,王安石就说:“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即治道何由成?”但宋神宗听则听矣,“笼子”照编不误,一方面重用新党搞改革,一方面又把旧党首领富弼的女婿冯京任命为枢密副使,后又提拔为参知政事,时时拖着荆公的后腿 。以吃空额做“笼子”
这是为预防“乱权” 。何谓“乱权”?法度之外的权力也 。封建时代,宗室、后妃、外戚等,都是可能的乱权分子 。
宋朝起于外戚夺位,自己做过贼,安能着了贼的道儿?因此对这个群体的限制尤为严格,编了不少“笼子” 。如对宗室“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也就是有编制,薪水照发,而且多多的发,就是不让干具体工作;其他如“无后妃预政之理”、“外戚不当预政”等等,在两宋皆被抬升为国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