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美人杨贵妃的死亡之谜

杨贵妃 ,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 与西施 , 昭君 , 貂禅并列四大美女 , 公元756年 , 安禄山发动叛乱 , 随李隆基流亡蜀中 , 途经马嵬驿 , 并且 , 杨贵妃于六月十四日去世 。那么 ,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在马嵬驿途中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使得一代美人就这么的香消玉殒呢?揭秘一代美人杨贵妃的死亡之谜 。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杨玉环 , 号太真 。姿质丰艳 , 善歌舞 , 通音律 , 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 , 受令出家后 , 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 。关于杨贵妃的死亡历史上记载是在逃亡的途中被乱军杀死的 , 但是 , 据近期电影《杨贵妃》的叙述 , 杨贵妃是死在唐明皇的床上的 , 据说死法极其的淫荡 , 到底杨贵妃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呢?虽说电影里与历史上的死法有出入 , 但无风不起浪啊 , 但 , 又有人说 , 杨贵妃在马嵬驿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死 ,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到底杨贵妃的真实死因为何?以下见分晓 。
一代美人杨贵妃的真实死因为何?
关于 , 一代美人杨贵妃的死因 , 据历史上的记载 , 其死因有四种 , 看到这的时候小编我更是蒙了 , 用王宝强的话说:这到底都是咋回事吗?怎么杨贵妃的死因越来越多了呢?以下是有关于杨贵妃的死因的众多说法 。
其一 ,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 , 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 , 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 , 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 ,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 , 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 , 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 , 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 , 随即哗变 , 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 , 然贵妃无罪 , 本欲赦免 , 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 , 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 , 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 , 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 , 为求自保 , 不得已之下 , 赐死了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 , 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 , 时年三十八岁 , 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 , 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 , 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 , 但未寻得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 , 由此可见 , 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 。后人传说贵妃没死 , 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
其二 , 死于佛堂
有人说 , 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 , 认为“贼本尚在” , 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 。唐玄宗无奈 , 与贵妃诀别 , “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
《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 , 但不忍见其死 , 便使人牵之而去 , “仓皇辗转 , 竟死于尺组之下”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 , 她“乞容礼佛” 。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 , 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 , 则殊可笑矣 。”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 , 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 。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 , 确认杨贵妃已死后 , 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 , 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
其三 ,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 , 作《哀江头》一首 , 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 , 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 , 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 , 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 , 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 , 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 , 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 , 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 , 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 , 并非被缢而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