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文夕大火” 究竟是谁放的?
随着电视剧《战长沙》的热播,许多人都被其内容之一的“文夕大火”吸去了目光 。文夕大火还是二战中的三大惨案之一,可大火到底是谁下令放的呢?
1940年9月,父亲奉调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 。在这期间,父亲与政治部主管宣传的第三厅厅长郭沫若有过小过节 。
其实,在重庆期间,父亲一直袒护郭沫若等人 。有人要把郭沫若一派文人排挤出去,父亲非但没有这样做,还在政治部设置一个文化工作委员会,请郭沫若主持,以安置这些左派文人 。
父亲的用意很明确:“我特意为我们左派文化人建立了一个租界!”父亲曾当面和郭沫若说过这句话 。他还经常与郭沫若谈话,帮助郭沫若解决实际问题 。
但是,郭沫若做的一件事情让父亲非常不满意,没有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父亲说,到抗日战争中期,在重庆的左倾文化人都有对特务的恐惧,昨天说某人失踪,今天又说某人被捕,他们时刻提防会被逮捕,纷纷向香港、南洋转移 。
为此,父亲曾召集文化界人士,发表谈话,表示态度,保证他们在重庆不会有危险;同时指出香港、南洋也不是个安全地带,希望大家勿为谣言所动摇 。
父亲说这话是从爱护文化人的角度出发,但是郭沫若对父亲的讲话大加嘲讽 。
从香港寄来一份剪报上有郭沫若写的一篇通讯,上面写道:“最好每人送飞机票一张,庶使近者悦而远者来”等讽刺话语 。
父亲忍不住,当即写信质问郭沫若:“为什么把我的好意当成坏意?你有意见为什么不和我面谈,反而在香港报纸公开讽刺我?我觉得似乎不是友谊的行为!”
后来,郭沫若客气地回复了父亲一封信解释了一下,父亲也就不再和他争辩什么了 。
但是,郭沫若此举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父亲对他的观感,从此以后他们的关系渐渐疏远了 。以至后来,他们之间还发生了关于“长沙大火”的笔战 。
郭沫若
关于这段经历,我根据父亲留下的资料和我听他说的一些事情说一下大概的轮廓,然后你结合史实加以补充完整 。
1938年10月25日,武汉三镇陷落,长沙暴露在敌人面前,形势十分危急 。武汉陷落前,蒋介石曾命令陈诚焚城,实行焦土抗战,而陈诚执行不力,蒋介石很生气,随即由南岳飞到长沙,召集高级军事会议 。出席者除父亲外,还有何应钦、陈诚、白崇禧、冯玉祥、张群、唐生智、熊斌、何成浚、杨森、关麟徵等 。蒋介石在会上滔滔不绝地大谈焦土抗战的重要性 。
父亲还记得蒋介石对他的发问:“敌人来了,你们长沙怎么办?”
按照蒋介石的意思:“不论粮食器材,凡不能带走的东西都用火烧掉,这是大家不可忘记的!”
蒋介石把焚城责任交给父亲后,随即飞回南岳 。到11月12日上午,父亲接到侍从室副主任林蔚打来的长途电话:“奉委座谕,我们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父亲说他这时候正在军管区兵役干部训练班集合学员点名后训话 。
随即又接到蒋介石来电:
“限一小时到,长沙张主席 。密 。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 。”
父亲随即召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省保安处长徐权,要求他们立即拟出焚城计划 。下午四点左右,酆悌、徐权送来了焚城计划,父亲在核定计划时还一再叮嘱:“第一,必须在我军由汨罗江撤退后,等待命令开始实施;第二,举火前必须放空袭警报、紧急警报,待群众离家后方可执行 。”
这一天,父亲活动极多,到深夜即13日凌晨二时才入睡 。他还没怎么睡着,就听见副官王建成来报告说:“城内很多响声,已经起火 。”
父亲起床后发现三四处都已经起火了 。父亲开始电话还打得通,后来就打不通了 。
火势越烧越旺 。
原来是警备司令部、警察局和警备二团误传日军已至,仓促放火 。这时候,日军离长沙还有200多里 。
况且,长沙周围驻扎着10多万国民党正规部队严防死守,要想突破防线并非易事 。所以最高军事当局虽然在白天下达了准备毁城的文书,但并没有正式下达毁城的命令 。然而谣言却在长沙城中迅速传播,说日军今夜即将入城 。
【抗战时期“文夕大火” 究竟是谁放的?】全城人心惶惶 。
大火首先从省政府和警察局等重点部门点起,然后点燃学校、医院等单位,最后挨家挨户放火,许多人还在梦中已葬身火海 。一把大火把绵延几公里的长沙古城烧为灰烬 。据政治部调查:2000多人在火灾中死亡,烧伤者不计其数 。省政府、省市党部、高等法院等机关,湖南大学、南华女中、省立长沙高中等学校,湖南省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以及工厂、医院、民房等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建筑物完好保存的所剩不多 。无论是公有财物还是市民的私有财产,带出火海的寥寥无几,损失极其惨重,无法估计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