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学术造假因何发生 西汉末年篡位夺权

西汉文学家刘歆批注《尚书》时 , 在说到西周时期周公旦摄政辅佐幼主一事时 , 对周公旦同时使用了“公”与“王”两个称呼 。若不深究 , 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但一千多年后 , 痴迷训诂的清代学者宋翔凤却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刘歆在造假 。因为在商周时期 , “公”与“王”有严格区分 , 当年周公旦辅政是因为周武王刚驾崩 , 武王之子周成王年幼 , 政局不稳 , 朝廷动荡 , 当成王长大后 , 周公旦便将大权还给了周成王 。所以 , 忠心耿耿的周公旦只能被称为“公” , 而决不能称为“王” , 否则就有篡政之嫌 。
其实 , 这并非是刘歆的笔误 , 而是有意为之 。因为刘歆当时正是王莽麾下的红人 , 而企图篡汉的王莽曾自比周公 , 做了西汉王朝的“安汉公” , 于是刘歆故意混淆“公”与“王”两个字 , 为自己的主子王莽篡位制造舆论准备 。这一字之差的背后 , 却包藏王莽篡汉的祸心 , 而刘歆却成了王莽政治阴谋的追随者 。王莽灭掉西汉当上皇帝后 , 刘歆深陷政治漩涡不能自拔 , 这也是这位国学大师受到后人诟病的重要原因 。
【中国最早学术造假因何发生 西汉末年篡位夺权】改动经书署上自己名字
东汉后期 , 朝廷腐败 , 宦官专权 。由于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纰漏 , 部分读书人作假蒙混过关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得到掌权者的赏识 , 他们铤而走险 , 贿赂朝廷大臣 , 将一些经书上的文字稍加改动便署上自己的名字 , 这样一来 , 他们自然就成了权威 。以至于后来“诸生竞利 , 作者鼎沸” 。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义愤填膺 , 向皇帝建议打假 。文学家蔡邕等人还为此提出了两条打假建议:首先废止一些容易作假的官吏选拔方式;其次从源头上入手 , 刊定各种典籍 , 以减少作假的可能性 。汉灵帝采纳了第二条 , 很快就召集一些有名的大儒手规范各类经书典籍 , 并刻于石碑之上 , 公布于天下 。
魏晋时期 , 虽然政局不稳 , 但思想文化方面却发展很快 。当时的许多文人都对老庄学说推崇备至 , 争先恐后地批注《老子》、《庄子》等道家典籍 。其中 , “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批注的《庄子》独具一格 , 《世说新语》曾评价其“妙析奇致 , 大畅玄风” 。只可惜他还没有批注完就因病去世了 。后来 , 西晋玄学家郭象也批注《庄子》 , 引用了不少向秀的观点 , 但却没有加以说明 。应当说 , 郭象注的《庄子》是向秀注的“述而广之” , “见秀义不传于世 , 遂窃以为己注” 。因此 , 郭象虽然是研究老庄的知名玄学家 , 但他引用向秀观点却不注明出处的做法 , 还是受到后人批评 。
乾隆诗作多为他人代笔
清代的乾隆皇帝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人 , 一生痴迷于写诗 , 总共留存四万多首 , 然而质量上乘的却寥寥无几 。其实 , 乾隆的许多诗作都是他人代笔的 , 一些质量不错的诗作也多是经过御用文臣润色过的 。其中大学士沈德潜的功劳最为突出 , 因此沈德潜生前备受乾隆宠爱 。沈德潜死后 , 其门人整理他的作品时 , 把他为乾隆代写的诗也收录了进去 , 令乾隆恼羞成怒 , 急火攻心 , 便下令把沈德潜的尸体挖出来鞭打 , 还查抄了沈德潜的家 , 可见学术造假这种事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