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已有“吃货”一词 当时在民间普遍运用
吃货 , 指爱吃的人 , 多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 , 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 , 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美食家 。吃货 , 如今已成为都市人群的日常用语 , 直截了当地表达着人们对美食生活的向往 。
其实 , 早在1930年代 , “吃货”一词就在民间普遍运用 , 口头语与书面语应当都曾出现 , 并不少见 。早在1933年2月20日的北平《世界日报》上 , 就刊载过一篇署名为“吃货”的《废历新年》的文章 。所谓“废历” , 即指旧历、农历 。原来 , 北伐胜利以后 , 国民政府颁布政令 , 通令全国自1930年1月1日起 , 商民一律不许沿用旧历、过旧历年 , 而必须遵行公历、过公历年 。而普通老百姓们对此并不买账 , 部分政府官员对此也不认同 , 仍就按传统春节习俗 , 庆祝农历新年 。这位“吃货”同志 , 身处河北南部的隆平县 , 看着当地热热闹闹的过年景象 , 感慨颇多、不吐不快 , 就给报社寄去了这篇文章 。
其实 , 这位“吃货”应当是位爱国青年 , 他笔下的1933年春节 , 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 流露着对国民素质的失望 。
废历新年
吃货(自隆平县寄)
中国的废历新年 , 在我这没用的吃货只认为浑浑噩噩如醉如痴的冀南一带如此繁盛 。不料展开报纸一看 , 嘿!就是极开化与最文明的上海和南京 , 在这废历的新年关 , 许许多多的生意亦在闭门大吉 , 一般居民仍在筹备年货 , 实行其过年政策 。何况是醉生梦死的冀南 , 无怪如此?也是原来如此 。
虽然受着内忧外患国亡无日的空气笼罩着 , 而各地的兴高采烈呼幺喝六 , 到处不减于平昔 。散路灯、敲架鼓、狮子会、高跷会、太平车、牛斗虎、龙戏珠、燃爆竹、放灯花、吃煮饺、吃元宵等等;仍是应有而尽有 , 大热而特闹!假使:拿这一笔消耗的精神和财力捐助到东北去买做亡国奴 , 不!捐助到东北去抵抗暴日 , 免做亡国奴!谁曰不可?岂不是“惠而不费”!
当局的官老爷们 , 不但不加制止——废历年的消耗和提倡——捐助东北抗日 , 亦竟马马虎虎盲从着一般醉生梦死未来的亡国奴在这废历的新年上打混混!真令人……
如果负责当局的官老爷 , 真个大驾幸临各地 , 实行有效力的手段去制止无意识的消耗 , 难道说也是“吹胡子瞪眼干生气”不成?然而……然而我这没用的吃货 , 在这废历的新年 , 说这种没用的废话 , 才是真正“吹胡子瞪眼干生气”哩!然而良心!然而热血!然而上等阶级分子论文明而最讲爱国的京沪尚且如此 , 何况醉生梦死的冀南?何况无知的老百姓?既乏国际知识 , 又无抵抗力量 , 中国不亡 , 将何以赖?於戏废年!於戏东北!
【民国时期已有“吃货”一词 当时在民间普遍运用】一篇500余字的短文 , 把一位民国“吃货”的爱国情怀淋漓抒发 。在1933年的春节 , 国难当头之际的春节 , 这位以“吃货”自嘲的青年 , 感慨着官民一体的醉生梦死、不知进取之态 , 抨击着上行下效的自顾自乐、不知节约之风 。我想 , 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仅是将“吃货”一词的最早版本往前挪移了十年 , 更为重要的是 , 这位民国“吃货”的爱国情怀如此真切、如此炽烈 , 足以给80多年之后的读者们更多启示、更多体悟吧 。
推荐阅读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民国乱象 第一外交官顾维钧被通缉穿女装逃走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汉朝时期的西域国 最小的国家只有27户194口人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 芈月传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的一位公主
- 揭秘:民国时期上海名媛离名妓有多远?
- 辛亥革命后旗房为何恐慌性抛售 旗房抛售潮
- 揭秘民国武林十大宗师 李小龙师父
- 汉武帝时期谜案 窦婴之死与“先帝遗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