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因为反对曹操禁酒而遭灭族?孔融怎么死的( 三 )
这就是说 , 由路粹(这也是大文人 , 但论“文名”不及孔融 , 亦不在“建安七子”之列)整理的罪状 , 所列举的孔融之罪共有四条 , 其中最重的是一、四两条 。其一:孔融在北海任职期间 , 曾经有“召合徒众”谋反汉朝的言行 。其所谓的“卯金刀” , 指的就是“卯金刀”所组成的繁体汉字“劉”(刘) 。该条“罪状”的意思是 , “孔融认为他乃孔圣之后 , 天意欲令孔氏取代刘家天下”云云 。但这话一听就叫人发哂 , 因为它绝对不像孔文举所说的话 , 倒颇像“黄巾贼”的口吻 。其四 , 单就“子之于母”、“父之于子”的关系 , 在哲学的意义上讲孔融和祢衡都没有错 。曹操自然也读过几本古书 , 他不会不晓得孔、祢之论仅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已 。王充在《论衡》里就曾说过类似的话:“夫妇合气 , 非当时欲得生子 , 情欲动而合 , 合而生子矣 。”然而曹操一定要将其列为罪状 , 原因无它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 “魏、晋以孝治天下” , 而孝 , 有时看得比忠都重要 。孔融实际上就是魏国创建者曹操以“孝”杀人的第一例 。于是荒谬而滑稽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罪犯 , 不是在其生前被告知他触犯了哪条律法 , 而是在死后“接”到了如上那份“罪状” 。其实这“罪状”压根就不是为孔融写的 , 说到家 , 它无非是安抚那些为孔融抱不平的人罢了 。
这一次曹操做得相当老道 。他首先授意路粹写了一封检举信——就是上面的“书奏” 。该“书奏”中所列之孔融四罪 , 不仅无一字与曹操或禁酒相关 , 而且桩桩件件都涉及到了“忠”、“孝”二字 。须知古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最为重视的便是忠孝 , 而国家法律以最重刑罚所捍卫的亦是忠孝 。抓住了犯人的不忠不孝 , 那就是击中了蛇的“七寸” 。所以这份新版的检举信应该说相当精彩 。
但“精彩”者不唯如此 , 还有后来的“宣判书” , 即以国家名义向全国军民所颁发的“文告” 。且看《魏书.崔琰传》注引的《魏氏春秋》:“融有高名清才 , 世多哀之 。太祖(曹操)惧远近之议也 , 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 , 然世人多采其虚名 , 少于核实……融违天反道 , 败伦乱礼 , 虽肆市朝 , 犹恨其晚 。更以此事列上 , 宣示诸军将校椽属 , 皆使闻见 。”此“文告”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孔融之罪乃“违反天道 , 败伦乱礼”;二是所颁发的范围重在军队(“诸军将校椽属”) , 而非郡县 。看来曹操之“惧” , 主要在乎军人 。
然而 , 纵使曹操苦心孤诣 , 在杀掉孔融后作了一系列补救性措施 , 而他也自认为这些措施天衣无缝 , 会将他的罪恶包藏得严严实实;但这毫无作用 。事实上在他所建立的魏国灭亡不久 , 敢说话的史家就开始怀疑 , 孔融之死该是他得罪了曹操的缘故 。而社会发展到宋代 , 有一位气质秉性与孔融差不多的大文豪 , 就是苏轼 , 对于孔融之悲剧痛心疾首 , 对曹操之卑劣则恨得咬牙切齿 。他写过一首《孔北海赞》:“文举在天 , 虽亡不死 。我宗若人 , 尚友千祀 。视公如龙 , 视操如鬼 。”(《东坡集》卷三十)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对孔融事件亦有很长一段评论 。先生在揭露了曹操杀孔融是因其“专喜和曹操捣乱”之后 , 再以他特有的幽默说道:“倘若曹操在世 , 我们可以问他 , 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 , 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 , 也没人敢问他 , 我们倘若去问他 , 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推荐阅读
- 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第一次矛盾竟是因为她!
- 孔融的故事有哪些 为什么说孔融不孝
- 刘邦正妻吕后是因为嫉妒戚夫人才偷情的吗
- 东汉外交家甘英止步波斯 竟是因为他人的恐吓?
- 唐朝人为何不愿当驸马?因为唐朝公主有问题吗
- 明朝倭寇多且不怕死 竟是因为这条禁令所导致的
- 光绪不愿临幸隆裕是因为隆裕太丑了吗?
- 三国名臣因为市容市貌不达标 被皇帝活活整死
- 曹操为什么杀孔融?孔融究竟是怎么死的
- 刘备不顾诸葛亮求情一定要杀张裕因为太聪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