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大败十万金军并非史实 岳飞北伐战果有限( 二 )


祖宗之法与岳飞之死
宋承唐末五代之乱,赵宋对骄兵悍将极为戒备 。自建国始,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政变;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定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 。1071年—1073年,王韶对西夏作战,王安石力排众议,付以王韶相机处理前线军务的全权,决不遥制 。取胜后,神宗也对王安石极为嘉奖,但对王韶随即一再提出的向西夏本土进军的建议,却一直不予采纳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赵宋一贯的猜忌武将传统,王安石进军西夏本土与岳飞收复中原的建议,在皇帝看来都是臣下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 。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 。”(《野老记闻》)
宋廷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又一向加以优渥待遇 。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惊人,每月3000贯至1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无疑 。自高宗南渡,财政拮据,官员的俸禄只支1/3—2/3,“唯统兵官依旧全支” 。这无疑也激发了岳飞效忠的决心 。
高薪养兵的用意,在于使之乐于享受,而无政治野心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将王翦伐楚,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赏赐大批良田美宅 。有人不齿,王翦却说:秦王惯常猜疑,如今将秦国所有大军全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做,难道让秦王对我起疑吗?
岳飞没有老将王翦那样洞察世故 。我们后人在看待岳飞故事时,遭遇到一个强有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岳飞是个赤诚的爱国者 。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 。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颇得军心,能答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显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 。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 。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 。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
岳飞不知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是“骄横”了 。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 。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 。”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未知这一猜疑也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