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家领导人的警卫是怎么样的?

保卫国家领导人 , 是各个朝代的头等大事 , 古今亦然 。古代的国家领导人 , 早期叫“王” , 进入封建时代后称“皇帝” 。如何做好帝王的安保工作 , 各朝有各朝的条例和做法 。总地来说 , 越往后安保的规格越高 , 在明朝 , 还引入了现代安保制度中常见的“秘密警察”制度 。
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条例 , 在古代叫皇家(王家)禁卫制度 。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 , 应该就有相对完备一套制度 , 记录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中 , 便出现了负责王家禁卫的专业人员 , 安保设计相当周密 。负责周王安保工作的 , 叫“宫正” , 此职相当于今北京中央保卫局或中海南警卫局的局长 , “掌王宫之戒令纠禁 , 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 , 为之版以待 。”大概意思是 , 宫正负责周王宫中禁令的制定和日常纠察、查禁 , 按时检查王宫中各官府及值宿守卫人员 , 并做好记录 , 整理成册 , 以备查验 。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 , 警卫人手不够 , 则会紧急征调各官府的官员子弟参与警卫 , 对进出人员盘查严格 , 禁止宫内外人员不按规定时间进出王宫 。如果有需要 , 可随时对可疑人员进行检查 , 甚至搜身 , 即所谓“稽其功绪 , 纠其德行 , 几其出入” 。
古代国家领导人居住与办公地 , 称为“禁地” , 故其警卫人员称为“禁卫” , 警卫部队称为“禁军” 。当时周王禁地内明暗岗哨多多 , “周庐千列 , 设戟百重” , 欲行刺杀很难得逞 。保卫周王分几班人马 , 依居、行、守三种警卫要求的不同 , 而选派出相应的警卫人员 。其中负责王宫内日常值守的人马最重要 , 要经过严格“政审” , 得是贵族子弟出身 。宫内值守负责人叫“宗伯” , 算是周王心腹中的心腹 , 其地位很高 , 与“宗正”属同一行政级别 。
周王的警卫人员重出身 , 主要是考虑贵族子弟“政治上可靠” , 再是有当人质的意思 , 可避免诸侯、大臣在外叛乱 。这套“政治上可靠” , 讲究家庭出身的政审制度 , 为历代统治者借鉴 , 不是亲信、心腹是当不了“警卫队长”的 。
进入封建社会后 , 保卫国家领导的警卫人员数量大大增加 , 素质也得到极大提升 , 形成了完整的警卫体系 , 出现了独立的武装警卫部队 。秦朝建立的一套武装保卫国家领导人制度 , 成为后代范本:从内到外有三个警卫层次 , 有“卫尉”、“郎中令”、“中尉”分别统领的三套人马 , 执行不同的安保任务 , 警卫力量分工明确 。遗憾的是 , 虽然秦朝保卫国家领导人是“三保险” , 却是出纰漏最多的朝代之一 。秦二世胡亥便是让自己的“警卫队长”、郎中令赵成杀死的 。
可能是吸取了秦世二被禁军杀死的严重教训 , 汉朝在保卫国家领导人的制度设计上更讲究 , 分工更明确 。西汉有两支武装保卫力量 , 即“南军”和“北军” , 西汉沿用秦朝的
一套安保体系和名词 , “南军司令”称为卫尉;“北军司令”称为中尉 , 后易名为“执金吾” 。南军是核心警卫 , 负责西汉皇宫——末央宫的警卫工作 , 相于今中南海警卫团;北军是负责整个长安城防卫工作的 , 相当于今京城卫戍部队 。刘彻(汉武帝)当皇帝后 , 考虑到禁军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 扩大了南军编制 , 增设“羽林郎” , 从而诞生了中国古代皇家核心警卫部队的专业军种——羽林军 。接着 , 刘彻又改造了北军 , 增建7支禁军 , 总共8校尉 , 分别驻扎在都城郊区 , 互不统属 , 他们由执金吾领导 , 但执金吾却无调动军权 , 直接由皇帝指挥 。
后来 , 刘彻还成立了“绣衣直指挥使” , 也由皇帝直接指挥 。绣衣直指挥使可随时到街头侦察缉捕不法之徒 , 这产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特务恐怖组织 , 后来的明朝锦衣卫或受此影响 。除了南北二军 , 西汉还成立了一支特别警卫队 ,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 , 头儿叫“郎中令” , 后改称“光禄勋” 。郎中令与卫尉的的岗哨 , 仅一门之隔 , 《汉旧仪》称“殿外门舍属卫尉 , 殿内门舍属郎中令” , 卫尉和郎中令互相牵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