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如何解决贫富分化的 迁徙富豪 软硬兼施

汉代初年,经过血腥的秦末战争和楚汉之战,国家陷入赤贫 。《汉书·食货志》载:“汉兴……天下既定,民亡蘸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皇帝无力使用四匹同样颜色的马,而将相们上朝竟然邋遢到坐牛车的地步 。
经过文景之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 。”也就是说,汉初的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等历代主政者,已经做好了社会财富的超级大蛋糕 。到汉武帝即位之初,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切分这块大蛋糕了 。
然而,汉武帝初年,国库能调动的财力仍十分有限 。原因是:汉朝的权贵利益集团,聚敛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霸占了国家大部分利益 。而社会贫富分化更是触目惊心:一面是权贵豪门奢华无度;另一面则是“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代大儒董仲舒也曾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权贵奢靡、奸商暴富,市场混乱、国弱民贫,这就使外表华丽富裕的汉王朝,在匈奴的烈马强弓面前不堪一击,只能用公主和亲的软性外交苟且偷安 。
如何集中国力解除边患?如何解决已将国家经济逼上悬崖的贫富分化?而又能不动摇社会稳定呢?汉武帝实行了颇显雄才睿智的一系列“软性”改革 。
首先,用软性“强拆”方式,对奢靡浮华、富可敌国的地方豪强实行举家迁徙 。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迁茂陵令》 。他命令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有历史学家指出,按财富势力换算,这个标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亿万富豪 。
汉代财富形式大多是土地、房产,奉旨迁徙的富豪只得贱卖土地房产 。但是,全国所有富户都要迁徙,谁来买田呢?于是,地方政府出面将千万亩良田低价收购,而后分给流离失所的无地农民,国家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收 。汉代还曾尝试低息贷款的农业“反哺”模式:由政府向农户提供借贷,3年后折成实银,只加一成利钱归还政府 。这样,赤贫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王朝政府粮食税收激增,而豪门利益集团的巨额财产,则在迁徙茂陵的过程中被强行“均富”了 。
值得称道的是,汉代对亿万富豪的财产剥夺并非流血革命,而是极具魅力的软性迁徙政策,不像今天某些地方政府的暴力强拆 。汉武帝的做法很聪明,对迁徙茂陵的豪门巨富颇有奖励——— 政府支付给每户迁徙者20万钱的高额“拆迁补偿款”,还奖以政治荣誉,可以脱去商家身份,跻身世家名门 。举家迁徙失去土地的茂陵子弟,不再囤积财富,而是一掷千金,致使长安城成为世界第一豪华都会;而“茂陵子弟”,也成了“富二代”专用的古代热词 。
当然,这种剥夺豪富集团巨额红利的软性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 。《迁茂陵令》刚颁布时,也曾出现举国抵制的情况 。许多富户豪门按兵不动,而颇负盛名的大侠郭解,竟铤而走险走起了上层路线 。他提出:自家财富不足300万,请求朝廷准许不迁徙 。如果这位郭大侠通过法定程序直接提出诉求,也许还有斡旋余地 。但他偏偏相信权力万能、坚信最重要的是“上面有人”,于是托请汉武帝最信任的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将军卫青替自己说情 。汉武帝当即意识到官商权贵结合的危险,慨叹道:能让朝廷大将军说情的人,还不是地方上的豪强巨富吗?他决定对民间富豪的官商勾结“零容忍” 。于是,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一代大侠郭解,以间接杀人案遭到朝廷通缉,最终惨遭灭族之灾 。
其次,以皇室血缘和裙带关系为根基的官方权贵利益集团,同样是汉代解决贫富分化“软性改革”的锁定目标 。众所周知,汉初分封制度使王朝内部王国侯国林立,被封王侯的皇室刘姓子孙,不仅祸害一方、鱼肉百姓,而且时时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尾大不掉的官方利益集团 。如操之过急,则难免引起晁错削藩的七国之乱 。汉武帝反复思索,决定同样采用软性改革,消减各方诸侯的势力 。
也是元朔二年春正月,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规定各诸侯王国嫡长子之外的其他王子,可以从其父祖的王国里分出若干个小侯国 。汉初规定,只有诸侯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其他王子则落魄流离,甚至归于庶民 。这项《推恩令》颁布后,一时欢声雷动,诸侯庶子们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实际上,实力强悍的诸侯王国由此越分越小,成为受县郡管辖的小侯国,不能再强征暴敛,也不会再形成地方对抗中央的紧张局面 。制度化的官方亲族利益集团,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