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恐怖忠贞观 宁当猪羊被宰也不嫁二夫

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后 , 跑到西方开了眼的“五四”一代人 , 顿时发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腐朽之处 , 其中一个他们注意到的 , 就是“封建的贞节观” 。这个观念要求女人不能再嫁 , 当然更不能红杏出墙 , 甚至要少出门 , 以尽量避免和其他男人的任何接触 。他们严厉批判这个观念的主要倡导者 , 宋明理学 , 以至于宋明理学中“存天理 , 灭人欲”的说法 , 最后举世厌弃、臭名昭著 。
【古代女人恐怖忠贞观 宁当猪羊被宰也不嫁二夫】人性解放的洪流从此开始奔流 , 荡涤着传统文化的泥沼 , 一时使我们耳目一新 。那些不合理的压抑消除后 , 人性绽放出了灿烂的光辉 。时至今日 , 如果有人谈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 谈什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 , 必定会葬身于众人的哄堂大笑声中 。就如网络上那些有“处女情结”的男人一样 , 被新潮人士的轻蔑的板砖淹没 , 再也露不出一鳞半爪 。宋明理学家如果有幸复生 , 看到今天这种局面 , 看到婚前同居成为常态 , 而一夜情、换妻和SM也成为时尚 , 必定大叫人欲横流不可收拾 , 随即气死在当场 。
平心而论 , 我认为古代的贞节观固然很腐朽 , 但是当代的解放观也有些过头 , 人往往容易走极端而失去适中处的真理 。甚至我觉得 , “处女情结”中也未必不含有有价值的东西 , 至少它也代表着一种珍惜 , 珍惜身体和心灵 , 不愿意为一时快乐而轻易付出身体 , 而愿意保留给未来的爱情更多的完美 。——当然 , 我作为一个臭男人说这样的话 , 很容易招人反感 。我必须声明我的态度不同于那种封建贞节观 , 我也绝对不认为非处女就不纯洁了 , 更认为不应当只把这样的要求加之于女性……但是 , 这些都不是今天我要讨论的话题 , 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 宋明理学家这些哲人 , 为什么会这样关心“女人贞节”这种看起来和国家大事民生大事关系不大的事情;“从一而终”的观念提出 , 有没有什么更深的意义 。
听没听说过这句古话 , “好女不嫁二夫 , 忠臣不事二主”?如果你没听过 , 那说明你一定很年轻 , 要知道这句话在过去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 。如果你听过 , 那就很容易理解我的话了 。——提倡好女不嫁二夫 , 背后更主要的动机是让忠臣不事二主 。提倡女人的贞节 , 固然有其他作用 , 但是最主要的作用是:女人守贞如同一个宗教仪式 , 是给出一个象征;而这个象征的功能是 , 让男人们模仿 , 男人所需要模仿的 , 不是在婚姻中守贞 , 而是在另一种关系中守贞 , 那就是对君王或者上司守贞 。在宋明理学中 , 女人对婚姻的坚守叫做贞节 , 而男人对君臣关系的忠实叫做气节——两者都是“守节” 。因此 , 文化让女人守贞 , 背后的最主要目的是让男人“守贞” , 也就是让男人对君主绝对的忠实 , 不起一点背叛的念头 。文化谴责女人的失节 , 正是为了避免男人的失节 。因此 , 让好女不嫁二夫 , 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忠臣不事二主 。通过一个比附 , 这两者联系到了一起 , 而产生了影响力 , 实际增加了男人“不 事二主”的决心 。
主要是从董仲舒开始 , 创造了一种“比附”性的思维方式 , 比如“天上三光 , 日月星 , 地上三纲 ,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样的比附其实很不合乎逻辑 , 但是 , 却具备实际影响力 。其实 , 在心理学家看来 , 这倒也不奇怪 , 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从来不是逻辑最正确的语言 , 因为人并非逻辑为主的动物 。早有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者发现 , 那些政客或政治家的演说 , 都不是靠逻辑说理来说服听众的 , 而往往是用一些特别的词来煽动 , 比如民主社会的政客就会用“自由”、“民主”等词 , 古代专制中国就会用“忠义”、“仁爱”等词 , 通过反复地、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来说出这些词 , 就会产生影响力 。在这样的演说中 , 不需要明确定义这些词的内涵 , 词的真实意义可以是空的 , 有时政客们甚至会故意扭曲这些词的内涵以达到某种目的 , 需要做的只是带着一种感情重复说这些词 。而这些词就会像风箱吹出的风一样 , 逐渐燃起听众对这些词的热情 。——这实际是一种广义的催眠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