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杰的故事是如何发展并走红海外

近些年来 , 久播不衰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以及电影大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 包括最近上映的三D大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 无不把唐初的一代名臣狄仁杰 , 描绘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通天神探 , 使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 。去年 , 就连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和他的部下李元芳的普通对话:“元芳 , 你怎么看?” , 都成了走红网络的流行语 。那么 , 狄仁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怎样从一代名臣演变成了“福尔摩斯”般的“神探”?他又是怎样变成“神探”后而飘洲过海的呢?要弄清这一演变过程 , 还得先从狄仁杰的履历说起 。
狄仁杰 , 字怀英 ,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官宦之家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 , 二十六岁的狄仁杰经过明经考试 , 被举荐调任为汴州参军 。不久 , 狄仁杰不知何故被胥吏诬告 , 估计与他刚直的性格有关 。所幸的是 , 这一刁状告到了黜陟使阎立本那里 。阎立本是唐代最著名的画家 , 当年长安“凌烟阁”上的群英图以及今日之国宝《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都出自他的手笔 , 因为他的画名太大 , 以至人们忘了他当过宰相 , 当时就有人称之为“右相驰誉丹青 。”不过 , 此时的阎立本却是在汴州巡察的“钦差大臣” , 受理此案后 , 他不仅弄清了真相 , 还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不可多得的人物 , 称之为“君可谓沧海之遗珠矣 。”(见《新唐书.列传第四十.狄仁杰》)因此 , 不但没有处分他 , 还将其推荐为并州法曹参军 。
在地方主持判案工作将近二十年后 , 狄仁杰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终于上调中央 , 当上了大理丞 。大理丞既要负责京师案件的审判 , 也要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 官不大 , 责任大 。在一年之内 , 狄仁杰就清理了全部积案 , 涉案人员达一万七千多人 , 事后竟没有一个人喊冤的 , 这事在当时就被传为佳话 , 时称其为“平恕” 。
狄仁杰可贵之处还在于敢犯颜直谏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 ,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 , 误砍了昭陵(唐太宗陵)的一株柏树 , 唐高宗大怒 , 命令将二人处死 。狄仁杰却上奏为二人辩护 , 认为他们按律罪不当死 。高宗声色俱厉地说:“他们置我于不孝之地 , 必须处死 。”狄仁杰却神色自若地申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 , 何哉?今误伐一柏 , 杀二臣 , 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见《新唐书.列传第四十.狄仁杰》)唐高宗冷静下来后 , 觉得狄仁杰说得有理 , 二人遂被免死 。
数日后 , 狄仁杰被唐高宗擢拔为“侍御史” 。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 , 属于监察系统 。此官和大理丞一样 , 也是从六品 , 别看侍御史品级不高 , 却是监察官员的官 , 且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 , 因为它的升迁要比其他机构快 。此次擢拔 , 足见唐高宗对狄仁杰的重视 。
侍御史除了监察官员外 , 也负责审讯案件 。不过 , 审讯的对象不是百姓 , 而是官员 。在任职其间 , 狄仁杰不留情面地弹劾了唐高宗的两个宠臣加权臣 。一个是司农卿韦弘机 , 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特别宽敞豪华的宫殿 。狄仁杰上奏章弹劾他引导皇帝追求奢泰 , 韦弘机因此被免职 。另一个是左司郎中王本立 , 因其受宠 , 便恃恩用事 , 也被狄仁杰揭露弹劾 。对皇帝的说情 , 狄仁杰一点也不买帐 , 最终将王本立拉下了马 , “繇(于)是朝廷肃然” 。这一时期的狄仁杰 , 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 , 判案如神且铁面无私 , 这大概就是后来狄仁杰会被渲染成“神探”的重要初始原因吧!
【神探狄仁杰的故事是如何发展并走红海外】唐高宗在位后期 , 狄仁杰先后任歧州、宁州、豫州刺使 , 在各地皆有善政 。后因得罪权贵 , 被降为洛州司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