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货币介绍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二 )


从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铢钱已作为唯一的钱币,独步于汉帝国的疆域 。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王莽称“假皇帝”,代行皇帝职权,才发行了三种新钱:大泉、栔[qì气]刀和金错刀 。
王莽铸造新钱的主要目的,是想用它来收购黄金 。西汉时,黄金在对外贸易中是作为国际货币使用的,有一定数量的外流,加上其它原因,使黄金格外希罕 。王莽禁止列侯以下挟黄金,人民手中的黄金都要卖给政府,有的干脆没收 。他所发行的方孔圆钱大泉,每枚值五铢钱五十个;小泉每枚值五铢钱一个;钥匙形的栔刀每枚值五百个;金错刀因上部阴文“一刀”两字用了一点点黄金嵌错,竟当五千枚五铢钱 。公元8年王莽取代刘氏做了皇帝,就将刀钱和五铢钱一并废除,专用大小泉 。泉在周朝已作为“钱”的别写,而且含有象泉水源源不断流通的意思 。然而人民对王莽的货币政策早已怨声载道,他们拒绝用大小泉,坚持以五铢钱进行交易 。在当时无法维持一种稳定的币制的情况下,不少人又从事私铸 。于是王莽将使用五铢钱的人流放到边疆去,弄得农民和商人纷纷破产,诸侯卿大夫以至老百姓因私铸而定罪的多得无法计数 。中国历史上,在货币制度方面展开这样剧烈的斗争,还是少见的 。
王莽极端迷信于所谓的“制度改革”,以为制定了新制度,天下自然会太平 。他取国号叫“新”,把各地的地名也都更换得面目全非;货币制同样朝令夕改 。专用大小泉仅仅一年,又花样翻新,搞起了所谓宝货制:用金、银、铜、龟、贝五种实物作为币材,定出了六种二十八等不同的货币 。宝货制乱七八糟象个大杂烩,连王莽自己也未必弄得清楚 。龟甲、贝壳交易的时候须量尺寸,其麻烦可想而知 。布币分成十级,从小布一百到大布千钱,每级实际重量只差一铢,不识字的人毕竟是大多数,简直无法分辨 。
王莽强迫命令,不带布币的不准通行,公卿身上须有布币才能进宫 。他甚至采用残酷的惩罚办法,一家铸私钱,五家连坐,但实际上还是行不通 。强制通行的布币越来越不值钱,物价越涨越高,米每石卖到万钱 。公元14年(王莽天凤元年),王莽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货币,铸行货泉和货布,有点接近了五铢钱币制 。但这时候他的政权正在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风雨飘摇,币制改革已无济于事 。新朝只存在十五年便灭亡了 。
在中国货币史上,王莽的币制最为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然而它也促进了铸钱工艺水平的大大提高 。金错刀的错金技术炉火纯青,“一刀”两字发射出水银的光彩,后代人都把它作为珍贵的工艺品来收藏 。东汉张衡在《四愁诗》中写道:“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美人所赠,看来不会是一把真的刀;成语“铸成大错”的“错”,本义也指错刀,借用为错误 。货布长二寸半,宽一寸,四枚连在一起,恰好等于汉制一尺 。货布制造规格很严,即使检查上千枚,其大小轻重也少有差别,以致可以由钱币来确定汉代的度制和衡制 。有人把王莽称作造币能手,这是不恰当的,真正的铸币能手是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工匠 。
公元25年,借绿林、赤眉起义发家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 。他沿用王莽时的货泉,而且还铸造了新的货泉 。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铸五铢钱 。
在三国时期的货币中,有一种叫“太平百钱” 。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曾以“太平道”为号召,由此看来,太平百钱可能是起义军铸造的 。如果真是这样,它便是最早的农民起义军铸的货币了 。
东晋时,钱币很混乱,大的大,小的小:大钱叫“比轮”,意思是比得上车轮;小钱有“小五朱”,是沈充铸造的,又叫沈郎钱 。唐朝诗人李贺写过“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的诗句,可以反映这种钱币的薄小 。
年号钱出现于与两晋差不多同时的“十六国”,即成汉的李寿造的汉兴钱 。汉兴是李寿的年号 。帝王用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但铸作钱文也采用年号,则要数汉兴钱最早 。在汉兴钱以后的百余年,又有南朝的宋孝武帝刘骏铸造的年号钱,名“孝建四铢” 。梁也铸造过五铢钱,有许多是不值钱的铁五铢,交易的时候用车来装运,不是一枚枚地计数,而是说几贯几贯(贯是成串的意思,一贯即一千钱) 。饥荒的时候甚至一斗米卖八十万钱,一只狗卖二十万钱,可见当时的钱币已贬值到何种程度 。
【汉朝货币介绍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