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盐” 齐桓公称霸与食盐官运有关?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 , 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 , 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 。江苏盐城、四川自贡、山西运城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 。尤小巷制图
有人说 , 中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终被废止 。其实 , 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 , 这是我国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其次 , 虽然食盐专营制度确实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齐国管仲 , 但不能说它持续了2600多年 , 因为历朝历代政策不一 , 有施行专营的时期 , 也有允许民间开采经销的时期……
事实上 , 中国历史上的“盐”事纷繁复杂 。
齐桓公称霸与食盐官运有关?
商周两代实行等级分封制 , 纳“贡”代税 。所谓“青州厥贡盐” , 就是以“盐”作为贡品 , 向上级交纳 , 以代赋税 。当时 , 食盐的产运销由百姓们自己经营 , 官府仅在产地设官 , 督促民众按时采煮 。
名列春秋时期“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猗顿 , 原本只是一个贫下中农 , 后来在陶朱公的启发下 , 把家搬到河东盐池附近 , 专心搞起盐业和畜牧生意 , 仅十年就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 , 被齐国国相管仲看在眼里 , 于是 , 他亲自担任“商务部长” , 一心为国家搞创收 , 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 , 推行食盐国营制度 。齐国临海 , 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 。尽管在食盐生产方面 , 管仲部分放权给百姓 , 但官府仍然严格控制生产者的生产时间和食盐资源的管理 。
至于食盐运输 , 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从境外“进口”的食盐 , 均归官府统一运输 。除了为政府赚钱外 , 食盐官府专运还能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对于那些不生产食盐的诸侯国 , 不听话就不给盐吃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案例之一了 。
当时 , 东方诸国除齐国外 , 多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任由食盐民产商销 , 官府只管收税 。但西方的秦国 , 也有一个和管仲一样 , 认识到食盐产业具有“百倍之利”的人物——商鞅 , 在他推动下的变法中 , 山川河泽国有化是一项重要内容 , 食盐国营当然也不在话下 。管仲富国 , 使齐国成为霸主 , 商鞅富国强兵 , 秦发展成为超级大国 , 并一举实现统一大业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 , 继续推行食盐国营的政策 。
西汉召开“盐铁会议”激辩盐政
为了避免秦朝严刑峻法覆国的命运 , 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 开放盐禁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弛山泽之禁” , 意味着食盐国营政策被取消 , 民间可以“自由”开采、运输和销售 。盐官不再承担食盐的产、运、销 , 只负责征收盐税 。
汉武帝时 , 长期的对外卫国战争致使国库日渐空虚 。于是 , 武帝把目光投入到利润丰厚的盐铁业 , 重新开始施行盐铁国家专营 , 以图创收 。对于私自煮盐的人 , 除了没收“作案工具”外 , 还要处以“釱(音雀)左趾” , 即给左脚戴上镣铐的惩罚 。官府以低价强制收购盐民们生产的食盐 , 转手又高价出售 , 食盐价格猛涨 , 百姓买不起 , 只能“淡食” 。食盐运输等劳役也要征发百姓 , 这些都直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
汉武帝死后 , 西汉实际领导人霍光对武帝以来的政策进行反思 , 但以御史大夫、盐铁国营的主要支持者和推行者桑弘羊为代表的一小撮顽固分子 , 坚持“按既定方针办” 。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 , 霍光以昭帝的名义下诏 , 召集各郡国专家60余人 , 到长安与桑弘羊等辩论 。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会议” , 学者桓宽将其编辑为《盐铁论》一书 。此后 , 尽管对武帝的很多政策进行了拨乱反正 , 但因为事关国家财政收入和军需供应 , 盐铁国营并没有被废止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