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中改革者自身有哪些失误?( 二 )


其三 , 康梁与光绪主导的维新事业除继承洋务实业改革外 , 更强调体制的变化 , 这是对的 。但维新事业的体制变革 , 重在除旧而非创新 , 重在存量而不是增量 , 或因为时间的关系未能充分展开 。但维新大刀阔斧式的除旧改革 , 一下子触犯了社会各阶层太多的既得利益 。如裁官、裁军;满人自谋出路;废八股 , 改策论等 。“戊戌变政 , 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 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 朝野震骇 , 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再拿科举考试废八股来说 , 自明代以来就一直有此论 。但不见得在变法伊始就做 。康梁将其作为重要改革措施 , 曾激发上下愤怒 。赶考的士子们应该都是当时社会上有学问、有地位的人 , 是依靠苦读书公平竞争出来的非寻租既得利益者 , 应该是变法所应争取的主要支持群体之一 , 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 士子们曾手拿大棒围在梁启超家门口 , 声称要打断梁的狗腿 。
其四 , 没有扎实建立改革的依靠力量 。戊戌变法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 ,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 联合少数官僚 。既没有基地 , 也无兵权、财权 , “与守旧党比 , 不过千与一之比 , 其数极小” 。因此 , 守旧势力一反扑 , 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而东邻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时 , 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 , 抬出天皇为旗帜 , 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 , 既有基地 , 又有军队 , 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 , 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 , 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
其五 , 私心太重 。欲借外国之力 , 达到一己之私 。据《康南海自编年谱》 , 戊戌年 “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 , 定稿极详 , 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 , 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 。”由康有为起草 , 以掌印御史宋伯鲁名义向皇帝上书的奏章说得更加详细:“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 , 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 , 道其来意 , ……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 , 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 , 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 , 别练兵若干营 , 以资御侮 。……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 , 如大学士李鸿章者 , 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 , 与之商酌办法 , 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 , 必能转祸为福 , 以保我宗社 。”(注5)此等亡国之策 , 其荒唐程度 , 已无需多言 。康有为之所以如鬼迷心窍般积极推进此事 , 乃在于幻想借外力挤入核心决策层 。之前 , 他已先后尝试通过“开制度局”、“开懋勤殿”等手段来架空朝廷既有的军机处、六部衙门以及地方督抚臬司 , 但均告失败 。
综上所述 , 戊戌变法的失败 , 主要还是维新派自身没有练好内功 , 私心太重 。前车之鉴 , 后事之师 。愿当今的改革者们汲取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 谨慎地规划改革路线图 , 建立改革的依靠力量和统一战线 , 坚持发展增量并以增量渐进地带动存量调整(注6) , 大家一起努力 , 为中华改革航船顺利度过改革深水区而奋斗!
注1:旧泛指西方国家 , 一般指欧美各国 。
注2:丁晓良 , 中国落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793a501019lj7.html
注3:有个故事 , 讲的是有一天荣禄去颐和园看西太后 , 西太后在扎花 , 荣禄就乘机拍马屁 , 说老佛爷的花扎得真好啊 。这时西太后长叹一声:“往后哇 , 我也就只能扎花了!”这话说得很无奈 , 可见她非常地落寞惆怅 。
注4:丁晓良 , 为什么说改革有窗口期?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793a501018nk4.html
注5:《请速简重臣结连与国以安社稷而救危亡折》(康有为代宋伯鲁作) ,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 P170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