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五代男子服饰(帝王官吏)( 二 )


冠、巾、帽
【中国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五代男子服饰(帝王官吏)】唐代,有一段时期胡帽十分流行,如底边翻卷、顶部尖细的毡卷檐帽,皮毛筒形帽,浑脱帽等 。软裹唐巾形制为后垂两个巾脚,自然飘动,也有称为之软脚幞头 。隋代的幞头较简便,在幞头里加一固定的饰物覆盖于发髻上,以包裹出各种形状,这种饰物叫“巾”或“巾子” 。初唐的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呈平型,以后巾子渐渐加高,中部略为凹进,分成两瓣 。中唐后,巾子更高,左右分瓣,几乎变成两个圆球,并有明显前倾,称“英王踣样”巾子 。开元年间,还流行“官样”巾子,最早出现在宫中,又称“内样”,也叫“开元内样” 。幞头的两脚,初期略似两条带子,从脑后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来两脚渐渐缩短,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多见于中唐 。自中唐后,上至帝王、贵臣,下至庶人、妇女都戴幞头,巾子式样基本一致,但两脚形制却不同,或圆或阔,犹如硬翅,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之骨,有一定的弹性 。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 。隋唐的首服,除幞头外,还有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饰,在儒生、隐士之间也广泛流行,其样式可以由个人所好而定,以新奇为尚 。至于南北朝时期的小冠和漆纱笼冠,这个时期也仍在使用,有些还被收进冠服制度 。隋唐最典型的冠服制为进贤冠,据《开元二十年开元礼成定冠服之制》所记,“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一梁,为三师、三公、太子、尚书省、秘书省、诸寺监、太子詹事及教官亲王,诸州、县,关津岳读渎等流内九品以上服之” 。进贤冠在唐代,一至九品的各职文官、亲王皆可服用,较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