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轶事:清代有考生因名字取得好成为状元
过去 , 一个举子能不能成为状元 , 按常理 , 按照那个时代正常的“规矩” , 取决于他殿试的成绩 。状元应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 , 如同现如今的高考状元 , 完全是分数决定 。但是 , 状元并不一定是殿试第一名 , 这里边的还掺杂着其它因素 。
相扑状元王嗣宗
唐初 , 主考官权力是很大的 , 那时还没有殿试的制度 , 皇上只偶尔殿试 。武则天载初元年 , 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首创了殿试 , 开始钦点 , 到了宋代才开始逐渐形成制度 。宋代刚一开张 , “钦点”就成了一种闹剧 。宋太祖开宝八年 , 王嗣宗与一名叫陈识的人考试成绩不分上下 , 宋太祖刚好打仗回来 , 忽然有了个怪想法 , 就下令让二人打一架 , 空手搏斗 , 胜者做状元 。王嗣宗很神勇 , 几下就将陈识的幞头打落 , 终于打来了一个状元 。陈识还是一个秃头 , 幞头落地 , 弄了一个大没趣 。王嗣宗好歹算是凭一己之力 , 皇帝也仅仅是提出一个有趣的创意 。往后 , 那可真是什么事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 乾纲独断 。
饽饽状元李蟠
后世的人们往往以为 , 皇帝的钦点随心所欲 , 是乱点歪点 , 不从正路子上出牌 , 点的状元也是“斜路状元” 。比如历史上出现的 “饽饽状元”、“别字状元” , 几近于滥觞 。其实不然 , 这里边也是大有讲究的 , 颇有玄机的 。“钦点”是最能体察上意的 , 是一种近似天才的创意 。一个“大魁天下”的状元 , 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 如果没有皇权之钦点 , 施以浩荡皇恩洒以雨露 , 简直是不成体统的 。只有皇帝钦点了 , 状元才能成其为状元 , 不是也是 , 否则 , 是也不是 , 说不是就不是 。皇帝把掌握的公共资源当成私有财产 , 给了谁 , 谁就会把它看作是皇帝的恩典 , 皇恩浩荡 , 死心塌地为皇帝服务 。
于是乎 , 各位皇帝在钦点状元之时 , 皇权的魔力便展示的酣畅淋漓了 。明洪武十八年 , 会试后的前三名依次是黄子澄、陈子宁、花纶 , 然而发榜时 , 状元却变成了丁显 。原来 , 殿试时 , 朱元璋发了话:“我夜间做了一梦 , 神仙告诉我 , 本年的新科状元姓丁 。”主考大臣匆匆翻阅试卷 , 找了许久 , 总算找到一个叫“丁显”的人 , 但此人名次较后 。朱元璋得到报告 , 高兴地说:“此人姓丁名显 , 自然应‘显’ , 状元就该他做” 。朱元璋是否做梦不得而知 , 但是 , 这充分显示了皇权“能贱之 , 能贵之”的极度张狂与肆无忌惮 。“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 , 朝暮之间 , 权力钦点使然 , 而非腹内锦绣 。
“钦点”到了清朝 , 由于统治者的特殊身份 , 钦点状元时就多了几分考虑 。乾隆五十年 , 他在审阅主考大臣呈上的前十名试卷时 , 发现有一个举子叫胡长龄 , 不禁大喜 , 钦点为状元 。原来 , 清朝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 , 为“胡人” , 象征其统治长久 , 同时 , 当年乾隆已经七十九岁 , 一心想着长寿 , 所以要借这个名字求个吉兆 。
道光年间 , 安徽天长县的戴长芬中了状元 。那次殿试 , 第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 。最后呈皇上审批 , 道光一看 , 史求不就是“死囚”么 , 很不吉利 , 就勾去不取 。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长芬时 , 心头顿时狂喜 , 大清朝天长“第九” , “戴戴”兰芬 , 真是大吉大利 , 道光立即提笔点为了状元 。
光绪三十年 , 历史上最后一届殿试 , 姓名的好坏依旧起了决定作用 。当时一甲的前三名是朱汝珍、刘春霖、商衍鎏 。慈禧看着名单就皱起了眉头 , 朱汝珍的“朱”是明朝的国姓 , 同时他是广东人 , 这让她想起了康有为、孙中山;加上她害死的珍妃 , 对“珍”字也敏感刺眼 。再看第二名刘春霖 , 首先是籍贯好 , “直隶肃宁” , 当时天下大乱 , 正该“肃宁”一下;名字也吉利 , 当时正值大旱 , 谁不盼着下点“春霖”?于是 , 慈禧便将刘春霖点为状元 。
推荐阅读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清朝服饰之 清代镶边短袄
- 清代变态婚俗 出示新娘落红标志
- 韩世忠的故事 韩世忠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 东北军阀张学良轶事 学庞德死战却失败弃棺而逃
- 北魏孝文帝轶事 宽恕厨师的过错赢得了忠心
- 张祚的故事 张祚趣闻轶事有哪些前凉皇帝
- 古代司法轶事:法官因接受性贿赂而被当庭打死
- 春秋战国轶事 郑灵公之死竟只因一碗甲鱼汤
- 清朝服饰之 清代暖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