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道子和晋孝武帝司马曜是什么关系?( 二 )


孝武帝难得清醒了这么一回,终又回归醉乡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秋,孝武帝暴崩 。《晋书·孝武帝纪》只说他当日酒后对所宠“年几三十”的张贵人戏言“汝以年当废矣”,傍晚便因醉暴崩于清暑殿 。《资治通鉴》则说,张贵人闻言“潜怒”,当晚将殿内宦者统统灌醉并遣散,然后“使婢以被蒙帝面,弑之” 。如此大案竟无人查问,不了了之 。
皇帝哥哥因酒丧命不久,司马道子竟也因酒醉而丢了大权 。孝武帝死后,那位“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的智障少年司马德宗继位,太傅司马道子自然也就成了事实上的摄政王 。不久,发生了王恭等方镇势力进京讨逆事件,司马道子实力和威信都因此一落千丈 。这时儿子司马元显已经长大,司马道子便索性“日饮醇酒,而委事于元显”,当了“甩手掌柜” 。谁料这个野心勃勃的儿子见司马道子“朝望去之”,竟非要让他彻底靠边站,就在他一次大醉后,司马元显操纵智障傀儡晋安帝下诏,生夺了司马道子的朝政大权 。结果,“道子酒醒,方知去职,于是大怒,而无如之何 。”真是荒诞至极 。
更要命的是,这位接班人司马元显也是一身的毛病,不仅生性苛刻,不纳忠言,且“自谓无敌天下”,骄侈日增 。当时由于各地叛乱频仍,导致朝廷“军旅荐兴,国用虚竭”,文武百官的奉禄“自司徒已下,日廪七升”,到了朝不保夕的境地,而司马元显仍“聚敛不已,富过帝室”,还有谁能甘心为其役使?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向来朝秦暮楚的北府军统帅刘牢之再度叛变,与反军首领桓玄合兵攻破京城 。司马元显这时想起自己的老爹或许还有主意,于是奔入相府“问计于道子” 。司马道子见大势已去,唯有“对之泣” 。
【司马道子和晋孝武帝司马曜是什么关系?】桓玄控制朝政后,司马元显被送付廷尉治罪,“并其六子皆害之” 。桓玄又以“道子酣纵不孝,当弃市”为名,通过朝廷下诏将他流徙到安成郡(今江西新余以西),其后他又被人暗中以毒酒鸩杀,时年三十九 。智障的晋安帝于混沌中仿佛心有所感,“三日哭于西堂”,不久即被桓玄篡夺帝位 。尽管桓玄很快被刘裕所败,安帝复位,但晋帝国的“国祚”基本已尽 。据此,列传后面的“史臣曰”将司马道子定位为“晋之宰嚭”,实在不无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