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生平简介与结局如何?

张伯驹(1898—1982) , 字家骐 , 号丛碧 , 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 , 河南项城人 。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 , 系张锦芳之子 , 袁世凯的表侄 , 过继其伯父张镇芳 。张伯驹先生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 , 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 , 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 , 当初仅为爱好 , 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等等 , 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 , 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先生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 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 。
【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生平简介与结局如何?】扎实的文学功底 , 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 。由于他天资超逸 , 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 , 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 , 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另外 , 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 , 造诣颇深 , 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 , 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 , 融真、草、隶、篆、于一炉 , 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 用笔飘逸 , 如春蚕吐丝 , 被人称为“鸟羽体” 。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艺术 , 建国初期 , 张伯驹创办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诗词研究社 , 直至临终前 , 还对中国韵文学会筹备事宜念念不忘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 , 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 中央文史馆馆员 , 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 , 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 ,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张伯驹一生捐献的国宝 , 在当时便有人估计已高达亿元之巨 ,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 又何止这个数目 , 他的大儒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
张伯驹先生的父亲张镇芳 , 字馨庵 , 河南项城秣陵镇阎楼村人 。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 , 袁世凯哥哥的内弟 , 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河南提法使等职 。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人物 。张伯驹先生自幼天性聪慧 , 7岁入私塾 , 9岁能写诗 , 享有“神童”之誉 。曾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在英国人办的一所书院读书 。毕业后 , 张伯驹进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 , 并由此进入军界 。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 。因不满军阀混战 , 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 。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 , 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 。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 一度去西安 , 后致力于写诗填词 。抗战胜利后 , 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 , 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 , 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 。
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 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 , 参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运动 。北平解放后 , 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 。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 , 1972年 , 周恩来得悉后 , 指示聘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