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西汉初期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 , 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 , 以此来统一思想 ,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 , 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 , 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 。选拔官吏 , 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 , 从此 , 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 ,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这是中学课本都有的历史事实 , 中国理论界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 , 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 , 然而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 汉武帝从未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建议 , 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 , 他只是"绌抑黄老 , 崇尚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与汉初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斗争的实际情况不符 , 也与汉武帝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史不合 。因此 , 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 。这一观点提出后 , 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 赞同和反对声一直不断 。
为什么会将"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思想与董仲舒连在一起呢?主要由于董仲舒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提出"《春秋》 大一统者 , 天地之常经 ,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 人异论 , 百家殊方 , 指意不同 , 上亡以持一统 , 法制数变 ,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 孔子之术者 , 皆绝其道 , 勿使并进 。"因此 , 董仲舒长期以来因"独尊儒术"成为儒家元老 , 也因此一度而成为罪魁 。那么 , 董仲舒该不该为这一思想的提出负责呢?关键在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哪一年提出 。
据《 汉书· 武帝本纪》 记载:"建元元年 ,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承相缩奏:"所举贤良 , 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 , 乱国政 , 请皆罢 。"奏可 。"这就是说 , 在建元元年(前140 )就已经有了"罢黜百家"之说 。在元光元年(前134 )岁首《孝武本纪》记载 , "窦太后治黄老言 , 不好儒术 , 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 , 召案绾、臧 , 绾、臧自杀 , 诸所兴为者皆废 。"又在五月记载了汉武帝诏贤良对策的事 , "五月 , 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 , 如果董仲舒在元光元年刚刚被举孝廉并参加对策 , 那么 , 他就不是"罢黜百家"的创始人了 。
反对者认为 , 历史上宣传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实际上指的是从武帝元年开始到武帝六年截止的几次大的思想斗争或学术斗争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和后来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记载 , 汉武帝初期有儒家学者两次大的思想斗争:一是罢"申商韩苏张"之言 , 其中心人物是丞相卫绾;二是"议立明堂" , 其参加者有赵绾、王臧、申公、窦婴、田蚡 , 反对者是窦太皇太后 。第一次进行得较顺利 , 第二次则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王、赵被杀 , 申、窦、田免官 。不过 , 经过这番较量 , 儒学反更深入人心了 。《史记·儒林列传》载:"及窦太后崩 , 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 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建议 , 晚于田蚡"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 而且根本就没参与武帝六年以前的所有尊儒活动 。因此 , 不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而是田蚡"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后才出的董仲舒 , 董仲舒只是"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时所延的一个儒者 。
既然汉武帝从未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那么这一说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绝口未提此事 , 他自始自终认为是田蚡"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是东汉史学家班固 , 他在《汉书·董仲舒传》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自武帝初立 , 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 , 推明孔氏 , 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 , 州郡举茂材孝廉 , 皆自仲舒发之 。"
推荐阅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吕洞宾墓中疑云 道士墓穴为何男女合葬
- 青面兽杨志到底有没有历史原型 杨志的性格特点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明朝疆域 历史排名前三鼎盛时无人敢碰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