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二 )


班固这段话既背离了《史记》 , 也背离了其《汉书》的《武帝纪》和《儒林传》 。到底是否可信?唐代韩愈写《原道》时 , 根本未将董仲舒列为汉代重要的儒学传人 。到了宋朝 , 班固的说法被司马光借鉴 , 他在其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之《汉纪》这样写道:武帝元年"冬 , 十月 ,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 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 , 对者百余人 。广川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 , 天地之常经 ,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 人异论 , 百家殊方 , 指意不同 , 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 法制数变 ,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 皆绝其道 , 勿使并进 , 邪辟之说灭息 ,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 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 , 以仲舒为江都相 。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 , 天子擢为中大夫 。"同时 , 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解释:"今举孝廉在元光年十一月 , 对策在下五月 , 则不得云自仲舒发之 , 盖《武纪》误也 。"司马光在这里把董仲舒在元光元年贤良对策的时间提到了建元元年 。
南宋人洪迈不同意司马光的说法 , 他认为应该是元光元年 , "对策者百余人 , 帝独善庄助对、摧为中大夫 。后六年 , 当元光元年(五月) , 复诏举贤良 , 于是准仲舒出焉 。"清人王先谦也赞同此说 , 并作补充说:董仲舒对策中有"夜郎康居 , 殊方万里 , 说德归谊"之语 , 据《 汉书· 西南夷传》 记载 , 夜郎之通 , 在建元六年发生 , 次年 , 也就是元光元年董仲舒对策时才可能说出夜郎归德的话 。
千百年来 , 对于建元元年和元光元年五月两说对峙 , 直至今日 。施丁先生同意并证明了元光元年之说 , 因为董仲舒对策中有"今临政而愿治 , 七十余岁矣"之语 , 汉自建立至建元元年并没有七十年 , 而到元光元年 , 正好有七十二年 , 这一论断与《董仲舒传》中的"皆自仲舒发之"不矛盾 , 这里的"发"可以理解为"发挥"、"发表议论" 。况且 , 设置《五经》博士 , 也并非从建元元年开始 , 在文景之时就有了 。
孙景坛先生则坚持建元元年之说 。他认为 , 元光元年的诏贤良与建元元年的举贤良不同 , 前者对策的内容为《五经》 , 后者为百家 。《五经》对策 , 必须以五种经学内容为理论根据来回答皇帝的提问 , 用其他理论回答均不对 。《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五年才"置《五经》博士" , 如果没设置《五经》博士 , 是不可能用《五经》策问的 , 所以不可能有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张大可先生也同意孙景坛的说法 , 并作了补充 。他认为 , 从史实上看 , 武帝一朝举贤良名系列传的有董仲舒、冯唐、袁故生、严助、公孙弘等五人 , 据《史记》、《汉书》记载 , 这五个人都是建元元年举贤良 , 没有一个人为元光元年举贤良 。由此这两人认为 , 把董仲舒对策的时间提到建元元年是站不住脚的 。董仲舒对策不是武帝"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的起因 , 而是其结果 。司马迁与董仲舒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司马光不仅跟董仲舒的时代相隔久远 。《资治通鉴》的基本原则是"谨名分" , 董仲舒是宋明理学的思想先驱 , 司马光有可能给董仲舒"谨名分" , 所以伪造"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总之 ,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作于何时关系到他是否提出"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由于古代史书对这一时间的记述出现了偏差 , 所以导致了现在对董仲舒是否提出"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疑问 。至于这一争议何时休止 , 除非出现确凿史料证明 , 否则将会永无休止的继续下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