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萧绎的变异人格 梁元帝为何要焚书?

梁元帝萧绎(508-554) , 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 。552年11月在江陵即皇帝位 , 在位仅三年 , 554年西魏攻陷江陵 , 被俘遇害 。
在中华文化史上 , 有几位著名的父子文人 , 前有三国时的“三曹” , 后有北宋的“三苏”;南朝时的梁氏父子也占有一席之地 , 他们是梁武帝萧衍与他的三个儿子——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与梁元帝萧绎 , 而萧绎又是“四萧”中的佼佼者 , 其文学成就堪称翘楚 。据《梁书·元帝本纪》记述:“既长好学 , 博综群书 , 下笔成章 , 出言为论 , 才辩敏速 , 冠绝一时 。”其生平著述多达20种 , 共400多卷 。最重要的著述是《金楼子》 , 《隋书·经籍志》录有十卷 , 后存六卷入《四库全书》子部 。现代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他的《采莲赋》描述江南采莲的情事 。在历史上 , 他向来就有“才子皇帝”之称 。
他喜欢藏书 , 更是痴迷读书 。他经常让左右侍从读书给他听 , 而且“昼夜不绝” , 即使熟睡 , 但若有读错或故意欺骗 , 他总是立刻惊醒 。在江陵的时候 , 借抄私家藏书一直不辍;平定侯景之乱后 , 收取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七万多卷 , 到他在江陵即位的时候 , 其藏书已达十四万卷 。
但就是在江陵城破之夜 , 他命令高善宝一把火烧掉这些非常不容易辑录聚集的十四万卷古今图书 , 从而造成自秦始皇焚书以来最大的一次文化史上的浩劫 。当有人问他为何焚书 , 他回答道:“读书万卷 , 犹有今日 , 故焚之!”胡三省感叹“帝之亡国 , 故不由读书也” , 清人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直言梁元帝是自取灭亡 , 并且强调“非读书之故 , 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 。
萧绎在其父萧衍驾崩之后 , 人性中的残忍又暴露无遗 。
曾经担任过湘东王长史的刘之遴 , 在萧衍驾崩之后“剃发僧服”逃出建康要回归江陵 , 而萧绎一向就妒忌他的才华 , 于是在549年6月刘之遴到达夏口的时候 , 他派人秘密地“送药杀之” , 但为了遮人耳目 , 他亲自为刘之遴作墓志铭 , 并且赠送刘家很多财物用来风光地办丧事 。
549年7月 , 他怀疑竟陵太守王僧辩坐等观望 , 就随手用刀砍杀 , 结果砍中王僧辩的左大腿 , “闷绝 , 久之方苏 , 即送狱” , 直到王僧辩的母亲“徒行流涕入谢 , 自陈无训” , 他才消了怒火 , 赐以良药 , 王僧辩才“得不死” 。而后来王僧辩还替他立下汗马之劳 。
平定侯景之乱 , 已是阶下囚但却是侯景之乱最大的谋划人王伟在监狱中给萧绎写了“五百言诗” , 萧绎读着王伟的诗特别爱惜他的才华 , 就忘了王伟是他萧绎杀父亡国的罪人而想赦免他 。有人就告诉萧绎 , 王伟的讨伐檄文也写得特别好 , 当他看到檄文中“项羽重瞳 , 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 , 宁为赤县所归!”(其意是:湘东王只有一只眼睛 , 还想着普天下的百姓归附他吗!)的时候 , 便从心底升起一股强烈的怒火 , 他就让人将王伟的舌头钉在柱子上 , 然后剖开他的肚子 , 又一片肉一片肉地碎割直至王伟死亡 。
553年7月 , 他一道密旨让樊猛杀掉八弟武陵王萧纪 , 赐萧纪后人姓氏为饕餮氏(意为贪财贪食) , 并且将他的两个侄子萧圆照与萧圆正活活饿死在监狱中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为“至啮臂啖之 , 十三日而死 , 远近闻而悲之” , 饿到啃咬自己的手臂 , 整整十三天而死!他又杀了他的不少兄弟子侄 。萧绎残忍也可见一斑了!
我们在读有关萧绎的历史记载时 , 无法理解他的为人与治学 。
读书应该明智 , 读圣贤书更应懂得亲情的重要与治国安邦的原则 。但藏书那么多、读书那么多、援笔立就的萧绎却显示出政治上的昏庸甚至弱智、伦理上毒狠异常的人格分裂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读书与行事如此分离?原因可能有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