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 “禅让”制下隐藏的历史玄机
上古神话虽然只是作为传说流传在民间,但是其中的英雄人物却叫人难以忘怀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尧舜禹禅让权位,举贤能造福万民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三位主人公尧、舜、禹创造了所谓“垂拱而治,河清海晏”的盛景,连孔夫子也在《论语》中对其品行大加赞叹 。“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上古时代,共同探寻“禅让”制下隐藏着的历史玄机 。
一、“禅让”一事的提出
禅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在位者将权位让渡给贤德之人 。从字面来来理解:“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 。尧便对舜进行了三年考核,认为舜可以胜任,就命舜摄位行政 。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 。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 。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 。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 。这种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帝王把王位让给没有亲族关系的贤人 。
最早记述“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 。在其篇《尧典》中说的是“尧舜禅让”,而在《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 。另外在《论语·尧曰》中亦有涉及到尧让帝位于舜的文字:“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厥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大意是说,尧希望舜在接替其权位后能坚守中正之道,爱护百姓,倘若不然,上天必将所降祥福收去 。
【上古时代 “禅让”制下隐藏的历史玄机】尽管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此章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于其后 。但关于“禅让制”的记述从此成了儒家学派赞许上古三皇五帝的有力论据 。“《孟子·万章章句上》更是借老师孟子与学生万章间的一席话道出了”禅让“的真实含义--”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舜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之荐者也,故仲尼不有天下 。’“在孟子看来,”禅让“作为尚贤与能的良器,不仅需要德才双馨,更重要的是顺应天意 。尧、舜、禹三者便具备了上述条件 。
除了儒家学派,墨家也极力推崇禅让制,在《墨子·尚贤》中说到:”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崇尚贤士,是一个政权立足的根本 。尧为天子时,舜只是一介农夫,因有贤名之故,被尧选为自己的接班人,”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 。“伯益贤明,亦为大禹举荐 。进入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综合了《尚书·尧典》诸书的内容,对上述故事作了系统而生动的叙述 。尧先咨询”四岳“谁能接任天子之位?”四岳“推荐了民间有孝名的舜,尧于是对舜作了多次考察,舜的言行和能力使尧很是满意,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尧老死后,舜践天子之位 。此后,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情节大致与《孟子》相同 。
二、是谁发出了质疑之声?
对于上述的观点,从古至今便不绝质疑之声 。最早提出疑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儒门弟子荀况 。他在《荀子·正论》一文中指出”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禅让 。’是不然 。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在他看来,尧、舜、禹作为贤君只要礼义的大分做到了,又何必用禅让博取虚名呢?如果说荀子的怀疑还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那么法家韩非则更进一步,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
在韩非子看来,尧根本没行禅让,只是因为其年老力衰而被篡位的舜所逼 。另有一种说法,来自古书《竹书纪年》:”尧德衰,为舜所囚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尧帝年事已高,德行威望不足以胜任部落首领一职 。相比而言,威望甚高的舜在众人的支持下上台,深符民意 。上述两种看法中,舜的上台形式虽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禅让“本身的质疑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