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闻:光绪帝如何看待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二 )
对国际事务颇有了解的李鸿章十分清楚这个小国20年来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后,日本国的国家效率、战争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已远远超过中国 。
基于这种判断,李鸿章提出了“避战求和”的建议,建议光绪主动从朝鲜撤军 。如果避过此战,中国就可以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 。在实力充足之后,再与日本交锋不迟 。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鸿章这一建议是有道理的 。如果这样,日本挑战中国的时间表就会被延后 。然而,对李鸿章这一建议,光绪认为简直荒唐可笑 。主动撤军,有失大清的体面,必不可行 。他指示李鸿章抓紧时间,整军备战 。在光绪的严厉催逼下,大清终于上了日本的圈套,走上与日本决一死战的不归路 。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它可以全面而清晰地展示一个人的素质 。
在亲政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中,光绪暴露了他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 。虽然从10岁起,太后就让他学习阅读奏折,但亲政5年后,他对国际事务,特别是对近在咫尺的这个邻居,仍然是惊人地无知 。问题就出在他接受的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帝王式教育上--
1919年,当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走进这座宫殿的时候,他第一个感觉是时光倒流:“庄严肃穆的神武门,将我引进了一个空间与时间上与外界迥然不同的世界 。通过这道城门,使我……从20世纪的中国倒退回了其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之前的古老中国 。”
在高大的门洞之外,是生机勃勃的喧闹的城市,而在门洞之内,却是沉寂、荒凉的像时间被锁住的另一个世界:“位于紫禁城深处的这些宫殿,与中国的共和世界在空间上相距不啻万里之遥,断非数百步之隔,在时间上相距无异千年之久,决非共处同一时代 。”
虽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紫禁城却还充斥着康熙乾隆年间的空气 。虽然在光绪出生前四年已有中国政府考察团游历欧洲,虽然在他七岁时中国已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光绪皇帝接受的教育却完全是传统的 。他的师傅是状元出身的老儒翁同龢,教科书也与历代皇帝毫无二致,不过是《帝鉴图说》《十三经》《圣祖圣训》之类的“帝王之学” 。
按照时代的需要衡量,光绪的教育其实是非常失败的 。他的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 。在挟炮舰而来的西方文明浪潮已经把古老的中国文明冲击得摇摇欲坠之际,他的头脑仍停留在中世纪 。
《瀛台泣血记》的作者德龄在叙述她经历的宫中生活时写道:“一个人只要在皇宫里住三五年就会变得愚蠢 。”她指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外界绝少交流,见闻极为有限,生活极为刻板,极端迷信神权、迷信皇权,无形中造成一种凝固的空气 。即使是一个天资高的人也会被束缚得失去聪明 。
虽然学习成绩良好,然而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人情世故,乃至支配帝国政治的潜规则,在光绪的大脑中却完全是空白 。亲政之后,经常接触他的大臣们发现,这个年轻皇帝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应变能力 。
对军事一窍不通,却急于指挥
24岁的光绪其实对军事一窍不通 。战争形势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 。战争开始,清军与日军第一次交锋于朝鲜成欢驿,即遭失败,退守平壤 。
此时,光绪尚不以此小挫为然,正式声明对日宣战,命对日“迎头痛击” 。及至9月平壤之战,李鸿章嫡系精兵又一次全面溃败,放弃平壤北逃,此后不到半个月,清军全部被赶过鸭绿江,日本占领全朝鲜 。
光绪大为震怒,认为这无疑是李鸿章临场指挥不力的结果--这个老滑头显然缺乏战争的决心和勇气,所以他的部下才这样缺乏血性和忠勇 。他以李鸿章未能迅赴戎机、日久无功为罪名,拟拔去李的三眼花翎,严加议处,希望他“激发天良”,痛改前非,用心指挥 。
然而谕旨还没有发到李鸿章处,1894年10月,日本人即突破由三万中国重兵把守的鸭绿江,排闼直入,兵锋直指沈阳 。把守鸭绿江的是著名勇将宋庆,他的军队也是中国装备最好、最精锐的部分,中国军人的表现堪称勇敢顽强,然而在日军强大火力面前还是不堪一击 。
直到这时,光绪才不再埋怨清军不“敢于胜利”了 。他这时才发现,原来日本的军事实力和中国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现在,这场战争已不是灭不灭日本的问题,而是中国会不会被灭的问题了 。
光绪如同站在瞬间决口的大堤旁的指挥者,第一反应就是命令无论如何马上堵住缺口 。圣旨雪片一样从京师飞来,每一道都口气急迫 。光绪要求将军们迅速把日本人截住,不得让他们前进一步 。
推荐阅读
- 清宫密闻 紫禁城里的寡妇们为何极容易得肝病?
- 野史清宫选秀美女 竟与美貌没有关系?
- 让唐玄宗从此不早朝的华清宫究竟什么样?
- 西游记秘闻 高贵的王母娘娘竟然也玩出轨
- 淞沪会战秘闻 伪满洲国军队代替日军成为前锋
- 清宫秘史 揭秘纳兰容若真的暗恋康熙的妃子吗?
- 古代皇帝选妃秘闻 一个体毛都不放过
- 野史秘闻:武则天内宠不少 但只与一人是真爱
- 野史秘闻 慈禧少时美若天仙老时竟迷倒年轻军官
- 明代皇室媚药秘闻 明世宗服药后弄死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