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闻:光绪帝如何看待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三 )


光绪不知道,他这样指挥,正是犯了军法的大忌 。日军侵入中国境内的那一刻,李鸿章就已经明白这场战争不可能再是一场局部战争,而必然演变成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之战 。他给皇帝上了道长长的奏折,提出了“打持久战”的主张 。
李鸿章说,形势很明显,敌强我弱,日军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持久拖延” 。日本的国力无法支持它打一场漫长的战争,如果中国能以空间换时间,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把日本拖住,就能将日本人拖垮 。
应该说,李鸿章提出的这个战略是当时的唯一取胜之道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持久战法的提出者,他的建议,堪称对中国军事史的一个历史贡献 。此议一出,许多老谋深算的大臣纷纷表示同意 。
然而光绪却没有这个耐心 。日军在中国境内前进得越远,光绪就越惊惶失措 。他最担心的是日本人接近北京,让他和太后上演一次仓皇辞庙的惨剧 。战前下的所有决心这时已经不翼而飞,他所有的心思,都在于如何把日本阻止住 。他催战甚急,不断把最优秀的军队调上前线,而所有的前方将帅,都让他大失所望 。
光绪对他们的态度只有两种,一种是不断地指责,指责他们不负责任,指责他们“胆怯”“无谋略” 。另一种是恫吓,动不动就以“军法从事”“决不宽贷”的圣旨相威胁 。在光绪的不断催促下,最精锐的部队不断被送上锋线,不断被日军吞噬,正中日本人的下怀 。
陆军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与光绪的指挥思想有关 。海军同样如此 。光绪的逻辑是只要战败就是有罪 。甲午战争的第一战丰岛海战之后,光绪对海军提督丁汝昌极为不满,要撤他的职,经李鸿章力保,才侥幸留任,不过光绪对丁的恶感一直没有消除 。
北洋海军的最后覆没,与光绪皇帝赏罚失当有直接关系 。几乎从战争开始,光绪就不断下严旨,威胁要将那些不敢拼命的海军军官“从重治罪” 。在光绪的威胁下,著名勇将邓世昌、刘步蟾、杨用霖先后自杀 。
最高统帅丁汝昌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惟望死于战阵” 。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站立在无保护的地方,“恒挺身外立,以求解脱” 。在自杀殉国后,丁汝昌仍被光绪“朝旨褫职,籍没家产”,儿孙流离失所 。直到光绪死后才恢复名誉 。
在这场战争中,光绪的性情急躁、毫无耐心暴露无遗 。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完全不是担当大任的材料 。
从主战迅速滑向主和
翻阅光绪老师翁同龢的日记,很容易在字里行间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事实 。大部分读者头脑中那个清秀、文弱的皇帝,其实有着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暴躁、偏执、骄纵 。
仅仅从光绪九年二月到六月半年间,《翁同龢日记》就记载了十三岁的小皇帝六次大发脾气: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什么原因,在后殿大发脾气,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鲜血淋漓,“手尽血也” 。又过了一个月,“与中官闹气”,“扑而破其面”,把太监的脸打破了 。
小孩子性情不定情有可原,但如此频繁地大发脾气,甚至有自残举动,绝非寻常 。这一方面反映了小皇帝在宫中生活所受压抑之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个人脾气之暴烈非同一般 。连翁同龢都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脾气十分不祥,在日记中写下了“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
虽然处在太后的高压统治之下,但不要忘了,他毕竟是一个皇帝 。“皇上”这个地位给人性造成了损害,他一样也不能避免 。
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小光绪就立刻感觉到了身份的变化 。紫禁城中的小光绪时时刻刻生活在“与众不同”的暗示之中 。与后世传说的连宫中太监都可以虐待小光绪相反,“对于宫中许多忠诚的仆人来说”,“抬头看皇上一眼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紫禁城的黄昏》) 。
虽然在太后面前他必须毕恭毕敬,但只要出了太后的宫门,他所遇到的就是绝对顺从 。他没有机会培养正常的耐挫能力 。这种环境对孩子的性格不可能不发生致命影响 。
在太后面前,他大气都不敢出 。而在自己的宫中,小光绪却异常地任性、骄纵、暴躁 。这一点甚至在朝廷上也不是什么秘密 。光绪年间曾服务于宫中的陶湘在写给大臣盛宣怀的信中提到这样一件事:1904年,光绪要太监给自己的卧室安上电话 。太监说这种新鲜事物刚刚传到中国,北京城内尚没有货物供应,得联系进口才行 。光绪登时大怒,限太监一日内找到,否则掌嘴 。后来因为怕太后知道,才作罢 。
陶湘在信中说:“借此(事)可知老太太之严待非无因也,借此可知当今之难以有为 。实可忧也 。且闻当今性情急躁,雷霆雨露均无一定,总之,太君无论如何高寿,亦有年所,一旦不测,后事不堪设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