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马谡背后阴谋 杀替罪羊减轻自己罪责
建兴六年(228)春 , 这场由诸葛亮筹划已久的北伐终于开始 , 然而由于诸葛亮亲点的先锋马谡严重缺乏实战经验 , 所统帅的数路大军被“识变数 , 善处营陈 , 料战势地形 , 无不如计 , 自诸葛亮皆惮之”的曹魏五大名将之一的张合 , 轻易于街亭一带先后击败 , 导致蜀汉政权的首次北伐不但整个无功而返 , 而且还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
作为被诸葛亮亲自提拔为先锋大将的马谡 , 当时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请罪 , 而是在军败之后选择了畏罪潜逃一途 , 后被缉捕归案 , 在诸葛亮判其死刑后 , 还没来得及执行 , 就于狱中病故 。马谡潜逃案还牵连了与马谡关系很好的荆楚集团的另一骨干向朗(向宠的叔父) , 他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 , 此后优游无事达二十年之久(关于此事见拙作《诸葛亮没有杀马谡》一文) 。可以这样说 , 首次北伐失利使荆楚集团和诸葛亮都开始面临刘备死后的最严重的打击和考验 , 而这次危机的源头 , 完全是源自于诸葛亮的刚愎自用 。
在此次选拔北伐先锋人选的问题上 , 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了他性格当中刚愎自用的一面 。刘备临终前 , 或许是由于知道马氏兄弟与诸葛亮的亲密关系 , 因此曾特别提醒过诸葛亮:
马谡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 , 君其察之!
——《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然而在刘备去世以后 , “亮犹谓不然 , 以谡为参军 , 每引见谈论 , 自昼达夜” , 可见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告诫当回事 , 说严重点 , 此举甚至可以说是“背主”行为 。而诸葛亮的一意孤行 , 将魏延、吴壹等宿将弃之不用“违众拔谡”的举动 , 可以想见 , 也是会让这些人很不高兴的 。
如果北伐取得一定战果 , 这些问题自然是烟消云散不成其为问题的 , 然而此次北伐不但无功而返 , 还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这些问题便显得格外严重起来 。
首先 , 诸葛亮要遭受来自魏延、吴壹等这一干军队中实权派们的质问 , 为什么先帝明确说“马谡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 , 君其察之” , 你还要违背先帝意旨 , 不用我们而“违众拔谡”?
其次当然是来自朝中的政治对手李严等人的诘难 。以李严等人为首的东州、益州集团 , 一直遭受以诸葛亮为首的荆楚集团的排挤打压 , 在这次北伐的整个过程中 , 身为“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李严甚至未能有一点点发表意见和起作用的机会 , 虽然他不至于会对这次完全由诸葛亮策划和指挥的北伐进行掣肘和为难 , 但对于这样一个难得的、有可能彻底打垮诸葛亮和荆楚集团的机会 , 李严等人显然不会轻易放过 , 必定会乘机大做文章 。
面对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 , 诸葛亮一方面上表自贬:“臣以弱才 , 叨窃非据 , 亲秉旄钺以厉三军 , 不能训章明法 , 临事而惧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 , 箕谷不戒之失 , 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 , 恤事多 , 春秋责帅 , 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 , 以督厥咎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然而他也知道仅仅是“授任无方”、“明不知人”这样的说法 , 是不可能摆脱李严甚至魏延、吴壹等人的责难的 , 因此另一方面诸葛亮还需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这次由他全权指挥的北伐战役失败的责任 , 以便给自己一个脱身的机会 , 而这个机会显然就只能来自于马谡 。于是其后果终于、也只能是“戮谡以谢众” , 诸葛亮则自贬为右将军 , 但是依然“行丞相事 , 所总统如前” 。马谡则做了他的替罪羊 , 成为这场政治和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
在此次事件中马谡被杀这个结果 , 我以为正是诸葛亮本人造成的 。理由有四:
1.诸葛亮背刘备遗命而“违众拔谡” , 其罪在先 。
【诸葛亮斩马谡背后阴谋 杀替罪羊减轻自己罪责】2.这次北伐是由他全权指挥的 , 虽然马谡在街亭有“违命之阙” , 但而后的行动中却还有“箕谷不戒之失” , 这个总不能也怪罪于马谡吧?因此追究起来还是他“授任无方”“不能训章明法” , 完全委过于马谡有失公允 。
推荐阅读
- 汉景帝腰斩晁错 汉景帝冤杀晁错的原因是什么?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娶丑女当老婆是个天大秘密 诸葛亮原来如此奸诈
- 考古新发现 武则天和诸葛亮竟是亲戚关系
- 诸葛亮的八阵图是什么?
- 黄硕嫁给诸葛亮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 真实历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那么和谐吗
- 五千年悬案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真那么铁吗?
- 三国:如果庞统不死能力会不会超越诸葛亮?
- 历史上的华雄真的在汜水关被关羽所斩吗?